关闭 家电网微信二维码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内文页
内文页
首页 新闻频道 商业股市 公司分析 正文

关税阴影下的香江电器 八年上市长跑背后的转型阵痛‌

字号:TT 2025-04-14 08:54 作者:HEA.CN 来源:家电网

家电网-HEA.CN报道:香江电器的资本之路充满波折。自2017年启动A股IPO以来,该公司经历两次保荐机构更换,最终于2024年5月撤回深交所申请,转战港交所。此次二次递表距离首次港交所招股书失效不足一个月,足见其融资需求的迫切性。

距离其首次叩击资本市场已过去八年,香江电器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公开消息显示,这家以代工模式起家的家电制造商,曾在2021年凭借北美市场创下14.8亿元的年收入巅峰,却在随后两年遭遇订单萎缩、营收下滑的困境。最新招股书显示,其2024年营收回升至15.02亿元,刷新历史纪录,但这份成绩单背后,却是代工模式与自主品牌建设的双重困局,以及全球贸易壁垒高筑下的生存焦虑‌。

八年上市荆棘之路

香江电器的资本之路充满波折。自2017年启动A股IPO以来,该公司经历两次保荐机构更换,最终于2024年5月撤回深交所申请,转战港交所。此次二次递表距离首次港交所招股书失效不足一个月,足见其融资需求的迫切性。

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显示,董事长潘允通过直接持股及员工持股平台控制公司100%股权,三名原员工股东于2024年8月退出平台,原因未明,这为治理透明度蒙上阴影‌。而劳务派遣比例曾达20.01%、超出法定上限的合规隐患,更成为监管问询的潜在雷区‌。

业务结构的高度集中,是香江电器最显著的经营风险。其ODM/OEM代工收入占比常年维持在95%以上,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从2021年的62.4%攀升至2024年的74.9%,其中沃尔玛、Telebrands等北美渠道商贡献超80%收益‌。

对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让香江电器的业绩表现进入过山车模式。2021-2024年,公司收益从14.8亿元骤降至10.97亿元后又缓慢回升到15.02亿元,期内溢利呈现7180万元、8026万元、1.21亿元、1.4亿元的剧烈起伏‌。

这种“过山车”式业绩与代工模式的强周期性密切相关:2022年北美零售商去库存导致订单锐减,2024年虽通过扩大客户群实现收入增长,但新开拓的飞利浦等品牌商贡献有限,前两大客户沃尔玛、Telebrands仍占据半壁江山‌。

与沃尔玛、Telebrands深度绑定模式在全球化红利期成就了企业的高速增长,但也导致议价能力削弱:2023年电热类产品均价同比下降3.2%,而同期铜材成本上涨12%。随着美国政府发起新一轮关税战,北美市场依赖症也在转化为致命伤。

治理结构的封闭性成为转型阻力的制度性根源。潘允家族通过蕲春华钰、蕲春恒兴等持股平台实现绝对控制,员工持股平台2024年的股权退出事件暴露出激励机制的缺陷‌。相较于现代企业治理中常见的战略投资者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建设,香江电器仍延续家族式管理,这在需要快速迭代的消费电子行业显得格格不入。

当行业领军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吸引研发人才、通过分拆业务激活组织活力时,香江电器的决策体系仍高度依赖创始人意志,难以适应智能制造所需的敏捷反应‌。

前途明朗否?

为应对贸易壁垒,为了进一步拓展全球版图,香江电器规划在东南亚地区布局建厂,而此次IPO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筹资支持泰国建厂。这看似顺应了“产业链转移”的行业趋势,但仍然面临风险。尽管东南亚人力成本低廉,但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力成本以及地租成本逐年上升的问题,向东南亚转移并不一定是低成本替代方案。

尤其是在关税浪潮,中国企业集体南下建厂的背景下,东南亚的建厂成本高于预期。其中泰国建厂的土地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均居高不下。泰国的厂房租赁价格相较于印尼、越南是最贵的,因为厂房少、需求大。

此外,自主品牌建设的全面溃败,暴露出企业战略的深层矛盾。尽管早年推出“Weighmax威麦丝”等自有品牌,其OBM业务收入占比却从2019年的4.56%萎缩至2024年上半年的3.7%。

这种困境与研发投入持续收缩形成因果链条:研发团队规模从2020年的290人缩减至2024年上半年的171人,降幅达41%。当智能家居、IoT技术重塑家电业竞争格局时,香江电器仍将绝大多数资源倾注于代工生产,致使产品结构停滞,错失了新兴市场爆发机遇‌。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香江电器需要回答的是三个问题:如何将目前不足4%的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10%以上?如何在三年内实现发明专利数量翻倍?怎样平衡东南亚产能扩张与国内供应链稳定?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其能否跨越从“代工厂”到“品牌商”的生死线‌。

全球家电产业的格局变迁,正在将中国制造企业推向十字路口。当“低成本优势”逐渐让位于“技术溢价能力”,当“规模扩张”逻辑被“价值链掌控”逻辑取代,香江电器的八年上市长跑,恰成为观察中国代工企业转型的典型样本。港交所的钟声或许能为它赢得喘息之机,但真正的突围,必然始于对微笑曲线底端的彻底告别。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K组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万和1026

家电网微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