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日立的转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家电产业数十年沉浮的缩影。自2010年起,以夏普、东芝为代表的日本家电企业相继出售核心业务,转向新能源、医疗等更具增长潜力的赛道。
8月4日,日本媒体报道称,综合电机巨头日立制作所正考虑出售其日本国内包括冰箱、洗衣机等核心产品线的白色家电业务。这一决策标志着日立进一步收缩消费级家电版图,将战略重心转向电力、铁路等社会基础服务与数字化服务领域。
据报道,日立已向多家企业探询收购意向,其中三星、LG等韩国企业表现出兴趣,交易估值预计在1000亿日元至数千亿日元之间。业内人士指出,若此次交易达成,这将是继三洋被海尔收购、东芝被美的和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后,又一家退出消费市场的日本传统家电巨头。
此次被剥离的白色家电业务由日立子公司"日立全球生活解决方案(日立GLS)"运营。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该业务销售额达3676亿日元。尽管家电业务对品牌曝光仍有价值,但受日本少子老龄化加剧、市场饱和等因素影响,其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当前,日立正将资源向高附加值的B2B领域倾斜。
去家电化浪潮 日本企业的集体抉择
日立的转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家电产业数十年沉浮的缩影。自2010年起,以夏普、东芝为代表的日本家电企业相继出售核心业务,转向新能源、医疗等更具增长潜力的赛道。
松下曾多次释放"去家电化"信号,今年初更表示正考虑出售电视业务;东芝则将旗下家电业务拆分出售——冰箱洗衣机业务卖给美的,电视业务卖给海信。
而日立的转型轨迹更具代表性:早年因大尺寸等离子电视战略失败,其电视业务经营持续恶化,最终于2012年退出自主电视生产,转为贴牌生产并以日立品牌销售;到了2018年,日立正式退出日本国内电视销售业务。
失去"电视"这一支柱后,日立逐步剥离白电业务的步伐愈发清晰。2020年,日立以3亿美元价格将家电海外业务60%股份转让给土耳其家电企业阿奇立克,当时业内认为此举可助其聚焦日本国内市场,并通过与欧洲顶级企业Beko的合作提升海外业务盈利能力。然而仅5年后,日立再次探询日本国内白色家电业务的买家,进一步退出家电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立释放出售信号前,博世集团已完成对江森自控全球家用及轻型商用暖通空调(HVAC)业务,以及江森自控-日立空调合资企业(JCH)的收购。2024年,日立宣布退出家用空调研发制造领域,未来将通过与博世签订进出口许可合同,在日本国内以"白熊君"品牌继续销售日立空调(生产由博世负责);而合资公司中生产家用空调的栃木事业所归属博世,生产商用空调的清水事业所则由日立子公司接管,继续研发生产面向日本市场的商用空调系统。
中国家电的机遇与挑战 收购逻辑与战略边界
日立日本白电业务的潜在买家包括三星、LG等韩国巨头,传闻土耳其家电企业Arelik及某中国企业亦有参与。尽管最终交易结构需待12月敲定,但中国企业是否应出手已引发热议。
从战略价值看,收购日立白电业务可为中国企业带来三重红利:其一,技术沉淀,如日立在冰箱保鲜、洗衣机静音技术上的专利积累;其二,适老化经验,日本市场对老年家电需求的前沿洞察极具参考价值;其三,渠道资源,日立在日本本土的经销商体系可直接赋能产品落地。
以海尔为例,2012年并购三洋白电后,海尔开启"双品牌"战略——海尔+AQUA仅8个月便实现扭亏为盈,当年上新33款产品、覆盖3000个店铺,日本市场销售额较2011年增长4.5倍。更重要的是,日立品牌在日本消费者心中的高认知度,可为中国品牌突破"低质低价"刻板印象提供跳板。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家电企业全球化进程加速,海外并购标的已从早期的"补短板"转向"拓边界"。过去,中国家电企业通过收购海外知名品牌快速弥补技术、品牌、渠道短板(如海尔收购三洋、美的收购东芝白电);如今,优质标的稀缺化趋势下,并购策略已向"技术+场景+生态"延伸——龙头们更倾向于收购智慧能源、健康医疗、智慧城市等万亿级市场的相关业务,以构建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家电企业实力与目标的同步升级。早年收购多是为快速打开海外市场,而当前体量庞大的家电集团仅靠单一业务难以维持增长,通过跨界并购切入高潜力领域,成为其利用充沛现金流的战略选择。
在日本家电企业集体转型的当下,中国家电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接盘者"。未来,其并购逻辑将从"行业内部互补"转向"跨领域生态构建",在全球家电市场格局重塑中,书写更具主动性的新篇章。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K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