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资本市场用涨跌互现回应这份财报:京东美股盘前一度涨超3%,收盘下跌2.86%。当零售战场从实体商品延展到即时服务,京东正试图用供应链优势构筑新的护城河。只是这一次,资本市场愿意给多少耐心?
8月14日,京东集团交出了一份充满张力的二季度成绩单。
财报显示,公司当季实现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 ,创下近三年增速新高。然而亮眼的收入增长背后,是净利润的显著下滑: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仅为74亿元,同比大跌49% 。
这一巨大反差的核心原因,直指京东新入局的战略业务——外卖。
高增长背后的巨亏:外卖业务数据透视
京东外卖业务在第二季度展现出惊人的扩张速度。财报显示,包括外卖在内的新业务收入达138.5亿元,同比猛增198.8%,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板块。更引人注目的是运营数据: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业务覆盖全国350个城市,吸引超150万家品质餐饮门店入驻,近200个餐饮品牌实现销量破百万。
但这份成绩单代价高昂。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京东涵盖外卖业务的新业务营收139亿元,营收成本144亿元,经营费用飙升至144亿元。最终,该业务经营亏损148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仅为7亿元。
作为京东入局外卖之后的首个完整季度,二季度的财报数据值得深究。
一方面,补贴叠加建设成本,虽然让新业务的营收增加了93亿元,但也拖累了京东的利润。以品质外卖作为核心发展目标的京东,在外卖业务的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除了大额补贴之外,京东还为15万名全职骑手直签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这带来的是庞大的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尽管亏损惊人,外卖业务已成为京东用户增长的强力引擎。二季度,京东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超40% ,用户购物频次同步提升超40% ,均创历史新高。
更关键的是生态协同效应开始显现。财报会上徐冉表示,“外卖业务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流量、用户购物频次等方面的提升,我们的商超品类也在持续优化运营,以便更好地承接外卖用户的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外卖作为高频消费入口,会为京东零售创造更多交叉销售机会,夯实京东平台“一站式生活服务入口”的定位。京东618期间“线上零售+线下业态+外卖整体订单量超22亿单”即是例证。京东零售CEO许冉明确表示:“即时零售是核心电商的补充,商超团队正优化运营承接外卖流量”。
长期主义的豪赌:决心与风险并存
面对市场对外卖持续亏损的质疑,京东管理层展现出坚定的战略定力。“外卖业务不是追求一两个月的成绩,而是希望长期做下去,5年、10年,甚至20年” ,首席执行官许冉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强调。
外卖平台大额券甚至“0元购”盛行的背景下,京东此前明确表态,外卖“0元购”、“18-18”等外卖恶性补贴是严重内卷的表现,属于恶性竞争,京东完全没有参与。许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7月以来的外卖市场存在泡沫,“恶性补贴”既没有模式创新,也不产生增量价值,还对商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困扰,对行业也是一个扰乱价格体系的动作,所以最终会是一个多输局面。
在财报会议上,管理层表示,其差异化在于“品质外卖”模式。部分过度竞争行为“不可持续”,并扰乱了市场秩序,京东当前更专注于提升自身平台系统与用户体验,而非卷入价格战。
此外,京东外卖也试图不断讲出“新故事”:二季度,京东旗下首个餐饮实体基础设施品牌“七鲜美食MALL”首店正式开业,通过“100%后厨直播”“品质餐饮发展计划”双举措,从消费者信任与商家经营效率双向破局。
然而风险不容忽视。业内测算需日均单量达5000万单才能覆盖刚性成本,高盛预计未来12个月外卖亏损仍将达260亿元。与此同时,阿里、美团三季度加大补贴,京东需在品质路线与市场份额间艰难平衡。
京东的“外卖账本”本质上是一场战略实验——用短期利润换取高频入口和生态重构。从历史看,京东自建物流、百万级仓储网络都曾因重投入遭受质疑,最终以供应链效率提升验证了长期主义价值。如今,外卖业务正复制相似路径:以148亿亏损撬动用户增长和场景协同,将京东从商品零售平台推向“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更高维度。
但这场实验的终局仍取决于三个关键验证:能否通过规模效应摊薄骑手成本、能否将40%的导流转化率固化为复购习惯、能否将七鲜小厨的单店模型成功复制。正如刘强东对业务的底层定义——一切围绕 “体验、成本、效率” 展开,外卖的盈亏天平最终将取决于京东能否将餐饮供应链转化为新的效率壁垒。
资本市场用涨跌互现回应这份财报:京东美股盘前一度涨超3%,收盘下跌2.86%。当零售战场从实体商品延展到即时服务,京东正试图用供应链优势构筑新的护城河。只是这一次,资本市场愿意给多少耐心?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