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行业人士认为,未来市场的角逐,将不再是单一企业的较量,而是整个产业链效率、技术自研能力与生态构建水平的综合比拼。无论最终格局如何演变,这场“鲶鱼效应”引发的深度竞争,都将推动行业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近日,著名机构高盛发布研报称,中国冷气机市场因其高度整合、领导者盈利率高、供需平衡以及领导者的盈利核心策略而展现出多方面吸引力。高盛维持了对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海信家电及小米的“买入”评级,企业在市场中的稳健表现赢得了机构的认可。高盛认为,小米凭借其生态系统和分销效率,有望成为稳固的第二梯队领导者。相比之下,格力则因需求减弱及竞争加剧,增长前景转差,高盛将其评级由“买入”降为“中性”。
高盛此番评级调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家电行业的现状:在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市场格局或将面临重塑。
高盛研报看好小米
高盛研报指出,中国家电市场的“鲶鱼”小米正在空调领域掀起波澜,这场竞争的本质并非单纯的价格战,而是供应链、制造、渠道和生态系统效率的全面对决。
具体来看,高盛认为,美的集团凭借其全球领先的制造优势和持续优化的渠道效率,被视为最具韧性的参与者,甚至有望进一步扩大份额。
而格力则因为高度依赖国内空调业务、产品溢价最高且应对策略相对迟缓,被高盛认定为最易受冲击的巨头,并因此将其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
小米依托生态系统优势有望成为第二梯队领导者,预计2026年市场份额将提升至约10%。受惠于其分销网络、产品生态圈及生产能力改善,市占进一步增加将视其中高端产品及线下渠道的策略。
高盛认为,以美的为首的传统巨头在供应链和制造效率上拥有深厚壁垒,这体现在其更高的毛利率(GPM)、规模经济、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对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持续投资;小米的竞争力在于其分销效率和生态系统赋能,同时,庞大的现有用户基础降低了获客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在弥补自身的短板。美的、海尔和海信重新设计入门级产品,并通过旗下大众市场品牌(分别为华凌、Leader、科龙)推出了在价格和功能上与小米不相上下的竞品。这一主动反击有效遏制了小米的扩张势头,相比之下,格力的产品和定价策略显得不够积极。
不容小觑
在这场新一轮的竞争中,小米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变量。从挑战者转变为有力的竞争者,小米正猛烈冲击着由传统巨头主导的既有格局。
日前,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手机部总裁,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表示:这段时间,跟团队一起讨论大家电未来5年的战略,再次明确了2030年进入大家电头部品牌的目标,空调业务做到中国市场前二。
之后,卢伟冰再发文称:小米大家电业务的成长越来越快。比如,小米空调今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就超过了540万台,销量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过了50%。
卢伟冰还提到:在小米大家电增长很快,势头不错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同行前辈的“特别关照”。说实话,承蒙前辈这么看得起,我们还真的有点意外。可能有的同行看重竞争,小米更关注成长。拿空调举例,上半年价格战挺激烈的,有些行业前辈选择“以价换量”,但小米空调却做到了“量价齐升”、逆势增长。
卢伟冰表示,小米是新人,基数小,这点成绩也算不上什么。家电行业,抬眼都是前辈大佬,每一位都值得景仰。卢伟冰认为,行业内卷不是解法,坚定投入创新才能把“红海”变“蓝海”。所以,大家电的高端化之路,小米走得特别坚决。这不仅仅是小米大家电业务的选择,更是继手机、汽车之后,小米全品类高端化的又一关键进展。
卢伟冰表示,大家电是百年赛道,小米坚信,没有格局固化的行业,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小米希望和各位行业前辈,携手共进,为百年家电行业,打开全新的广阔天地。
小米2025年Q2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当季总营收1159.56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31亿元,同比大增75.4%,连续两个季度突破百亿大关。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其中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增速超60%;冰箱、洗衣机分别增长25%和45%。
拭目以待
前段时间,因为相关统计数据存在差异,围绕线上空调销量话题,小米高管和格力高管展开了一场“口水仗”,并就产品质量、技术、维修等展开了交锋。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从表面上看,这是两家在市场份额上的争夺,而实际上,代表的是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思维两种模式的碰撞。
今年以来,小米向大家电领域猛攻的态势明显。5月,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家电业务已经变成了小米的战略业务。卢伟冰表示:对于传统的空调技术,过去小米一直在补课,目前已经基本上补齐了,而在智能化方面,小米领先还是非常多的。“现在有百分之七十几的用户都使用了小米的联网,但是某些品牌只有百分之几,我们之间几乎有近10倍的差距。”
高盛分析认为,小米的策略非常清晰:以高性价比的入门级产品为突破口。小米的竞争力在于其分销效率和生态系统赋能。它主要通过线上销售,减少了分销层级。同时,庞大的现有用户基础降低了获客成本。尽管线上渠道仅占空调总销量的一半,但小米已计划通过轻资产模式扩展线下“小米之家”门店(截至2025年6月已达17000家),以配合其高端化战略。
此外,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的生态拉动效应开始显现,小米财报显示,截至 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的IoT设备数增长至9.89亿,同比增长20.3%;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其 AIoT平台设备的用户数达2050万,同比增长26.8% ,显示出生态建设的良好成效。摩根士丹利在报告表示,小米“手机+电动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结合将让公司比同级更有竞争力,长期看好小米的竞争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前段时间,有爆料消息传出,新到货的小米空调外包装标注“生产商:小米智能家电(武汉)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原计划11月量产的小米武汉工厂或已提前投产。高盛研报里指出,小米正通过在武汉建设工厂来提升制造效率,该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公司还致力于提高垂直整合度,包括自主设计冷凝器和蒸发器、投资三花智控等。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将为小米“冰空洗”产品全栈自研充实底气,在智能家电工厂建成,实现自研自产后,小米可以提高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同时发挥出更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同时,作为小米继北京汽车工厂、亦庄手机工厂后的第三座智能生产基地,武汉工厂有望进一步推动“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形成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美的要在战术上重视小米,战略上不害怕小米。他还指出,美的既要往上走、做高附加值产品,也要往下走、拼成本,不能坐视小米蚕食市场。不过,后面方洪波也解释道:公司战略上不害怕小米进入家电行业,这是基于常识来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家电行业门槛不高,但高度竞争,行业是红海。而且家电是个机电产品,打法固定,行业效率提升空间也不太大。“无论你是谁都一样,包括现有几大玩家,都一样。它一定是一场消耗战。
高盛研报认为,小米的入局正迫使空调行业进入一个效率为王的时代。国联民生证券管泉森团队发布的《空调格局重估——未变的部分》则认为,小米的闯入,确实改变了市场的竞争范式,但当前空调龙头规模优势和一体化壁垒依旧,尚未能改变整个战场的战略态势。
行业人士认为,未来市场的角逐,将不再是单一企业的较量,而是整个产业链效率、技术自研能力与生态构建水平的综合比拼。无论最终格局如何演变,这场“鲶鱼效应”引发的深度竞争,都将推动行业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