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家电网微信二维码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内文页
内文页
首页 新闻频道 Insider深度内幕 观点个评 正文

降价失利,不降价失市 格力的高价防线还能守住吗?

字号:TT 2025-09-03 09:09 作者:HEA.cn 来源:家电网

家电网-HEA.CN报道:格力半年报中的稳健与隐忧,正是这一战略两难的缩影。利润的增长固然可喜,但如果规模持续下滑、份额不断丢失,那么看似漂亮的利润,最终也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2025年半年报出炉,格力电器交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答卷:上半年实现营收973.25亿元,同比下降2.46%;归母净利润144.12亿元,同比增长1.95%;扣非净利润为139.46亿元,同比增长0.88%。在整个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格力依旧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这似乎印证了它“利润优先”的战略选择。

然而,数字背后的逻辑并不轻松。利润优先的模式,真的能够长久维持吗?从二季度的表现来看,答案并不乐观。第二季度,格力电器营业收入为558.2亿元,同比下降12.0%;归母净利润为85.1亿元,同比下降10.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2.3亿元,同比下降11.9%。在规模下滑的情况下,利润不再坚挺,反而随之承压。这表明,格力的利润增长,并没有彻底摆脱对规模的依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什么“降价还是不降价”会成为格力必须面对的核心拷问?原因在于空调产业已接近增长天花板。过去十年,空调行业依靠房地产和消费升级不断扩张,但如今市场趋于饱和,存量博弈成为主旋律。对于格力而言,维持高价意味着坚守利润,但规模的下滑可能带来份额被低价蚕食的风险;而若参与价格战,则利润优势荡然无存。

这场关于“要不要降价”的选择,正是格力当前战略困局的核心。

行业的主旋律是价格竞争

格力电器的高利润率战略,之所以在今天显得如此突出,是因为整个家电行业已经进入了一场白热化的价格战。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价格端看,上半年厂商价格战激烈,行业均价明显下探,中高端需求承压。其中线上战场尤为惨烈,2.2K以下价格段销额份额较2024年提升6.3个百分点至35.2%,2.2-3K中端价格带份额快速收窄。细分市场各匹数柜挂产品均价较2024Q4普降,主销爆款1.5P挂机线上均价由24Q4的2536元骤降至25Q2的2101元,跌幅达17.2%。

在这一背景下,小米和美的成为最典型的代表。

小米凭借极致的互联网直销模式,把空调价格拉到行业底部区间,很多年轻消费者第一次买空调,几乎都会优先考虑小米。它用“价格+智能化”的组合,精准击中性价比敏感群体的需求。正因如此,小米虽然在整体市场份额上仍不及格力、美的,但在部分线上渠道的销量占比已接近二成,成为搅动传统格局的关键变量。

美的则以规模优势主导价格战。作为多元化布局最彻底的家电集团,美的不仅能通过其他业务板块来补贴空调业务,还能在原材料采购、渠道铺设等方面获得更强的成本优势。

对比之下,格力的情况显得尴尬。它既没有小米那样的互联网打法,也没有美的那样的多元业务护城河。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越来越倾向“性价比优先”的趋势下,格力维持高利润率的定价策略,反而让它在份额上更容易被蚕食。

这就是今天行业竞争的底色:低价正在成为吸引用户的主要驱动力,而格力的高利润模式,正在与这种主旋律发生冲突。于是问题自然浮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格力究竟是不想降价,还是不敢降价?

利润守护的本能

作为国内空调行业的龙头,格力的品牌和渠道优势长期建立在“高质量、高毛利”的逻辑之上。在董明珠的管理理念里,“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即使在行业价格战激烈的时刻,格力也很少做出大幅度的价格下探。

格力不想降价,有其现实依据。首先,降价会直接压缩利润率,而利润率恰恰是格力维持研发投入、渠道建设和品牌调性的支撑。过去几年,格力在变频空调、智能控制系统、节能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正是依赖稳定的利润来源。哪怕营收规模有所牺牲,利润的稳定性也能保证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其次,高利润率是格力保持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投资者期待的是格力“赚钱机器”的角色,而非盲目追逐规模的冒进者。在行业增长趋缓的当下,格力坚持高利润本身,就是在对市场传递稳定的信号。

这种坚持,也符合格力过往的成功路径。从渠道改革到营销方式,格力都更强调对利润的绝对把控。正因如此,格力的财报数据往往展现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净利率。

因此,从“不想”的角度看,格力守住利润率,是理性与惯性的双重结果:理性在于维持企业现金流和投资能力,惯性则源自其一贯坚持的盈利模式。

增长点缺失与天花板的困境

然而,如果只把格力的定价解释为“不想降”,未免过于单薄。另一种更刺耳的解读是:格力其实“不敢降”。

格力庞大的制造体系带来了巨额的固定成本。格力大多数产品依然由自有工厂生产。工厂的折旧、设备的维护、人力的开支都让它在价格战中缺乏灵活度。对于小米而言,压低价格是一种可以承受的策略;但对格力来说,降价幅度一旦过大,很可能直接吞噬掉利润,甚至让财务报表失去平衡。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格力多元化的探索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被寄予厚望的新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依然有限,远不足以替代空调的核心地位。换句话说,格力几乎没有退路。如果在空调业务上主动牺牲利润,那就意味着整个公司没有其他业务能够填补空白。格力需要利润来维持股东的信心,也需要利润来维持董明珠“铁娘子”的管理权威。

资本市场的束缚同样不容忽视。格力是A股最慷慨的分红公司之一,过去几年分红总额超过千亿。投资者已经习惯了格力“高盈利+高分红”的稳定组合。如果格力因为价格战而利润大幅下滑,股价承压在所难免,股东也会对公司的治理提出质疑。高利润率不仅是格力的底气,同时也是它的枷锁。

两难困局:利润与规模的拉扯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格力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46%,归母净利润却增长了1.95%。表面看,利润依旧保持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利润的增速并没有比营收差距太大。这意味着,格力的利润增长并非完全依靠提升单台盈利能力,而是在规模尚未大幅下滑的前提下,才得以守住的。

这点在二季度表现得更为直观。558.2亿元的营收同比下滑12%,而净利润则下滑10.1%。换句话说,当规模出现明显下滑时,利润增长的逻辑立即受到了挑战。

由此可以看到,格力面临一个尴尬的两难局面:维持高价策略可以在短期内保证利润率,但前提是规模不要掉得太狠,否则利润的增长空间很快会触顶;参与价格战能维持份额和规模,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率和财务表现的显著恶化。

格力的战略因此陷入了“利润与规模”的拉扯。而市场天花板和竞争对手的蚕食,正逐渐逼迫它走向被动。

格力的选择题

格力的不降价,既有“不想”的主动坚守,也有“不敢”的被动无奈。短期来看,它的策略保证了利润表面的稳健,但长期来看,规模的下滑正在积累隐忧。

对于格力来说,真正的问题不是降价与否,而是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如果继续固守空调单一业务,行业天花板将不断压缩它的战略空间。不降价,市场份额可能被更灵活、更低价的竞争对手蚕食;降价,则会牺牲利润和股东回报。

当红利消退、竞争加剧,格力必须面对的,是一场关乎未来生死的选择题:是继续坚守利润,还是放下身段参与价格战?抑或更重要的,是能否尽快找到超越空调的新增长引擎。

格力半年报中的稳健与隐忧,正是这一战略两难的缩影。利润的增长固然可喜,但如果规模持续下滑、份额不断丢失,那么看似漂亮的利润,最终也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

万和1026

家电网微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