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家电网微信二维码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内文页
内文页
首页 新闻频道 Insider深度内幕 观点个评 正文

双11遭遇“结构性冷清” 家电市场迎来“去补贴”大考

字号:TT 2025-10-28 08:48 作者:HEA.cn 来源:家电网

家电网-HEA.CN报道: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的国补主要集中在“耐用品更新”与“节能升级”,其效应具有一次性和透支性。当这部分需求被提前释放后,下半年的消费自然趋于平稳。而消费者端的信心尚未恢复,叠加住房、就业等领域的压力,导致大额支出意愿下降。今年的双11虽然缺乏爆发力,但它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消费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修复”的拐点。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在接连经历了两个受到国补政策眷顾的大型线上购物节之后,电商平台以及众多企业在今年双11迎来直面真实市场的时刻。尽管第一轮战报的发布,充满了“报喜”的信号,但在文字之中,却能感受到“春秋笔法”的迹象。

近日,多家电商平台发布双11首轮战报。其中在家电层面,京东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12时,京东平台家电数码等带电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家电家居重磅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倍。大促启动至10月20日18时,家电家居领域已有超2000个品牌实现超过100%的增长。

抖音方面并未披露家电的销售表现,但平台销售额破亿元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800%,千万元级单品增长500%。天猫方面,10月20晚8点天猫双11正式开卖,开卖首小时,80个品牌成交破亿,30516个品牌成交翻倍。其中涉及到家电类目,天猫称国补叠加双11各项优惠,平台家电家装家居低至5折,如海尔、美的、源氏木语、石头等品牌开售首小时销售额破亿。

尽管平台方给予的数据欣欣向荣,但与今年618以及去年双11相比,在国补支持作用减弱之后,电商平台给出的战报数据,不再复现“涌现厨房冰箱、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洗地机、咖啡机等25个成交破亿趋势新品类”的盛况,反而呈现出结构性遇冷的情况。

谨慎的双11

今年双11,电商平台弥漫的是谨慎的情绪以及不确定感。其中,抖音、京东在国庆假期结束之后,便立马上线双11活动,较去年提前将近半个月。今年的双11周期被进一步拉长到超过一个月。

活动周期的拉长,再叠加双11正式启动前,就有平台启动双11提前购的前置促销活动,消费者对双11的体感,从集中爆发的热闹感,转变更加平淡的情绪。这让电商平台在战报上,更加倾向于采用语言的艺术,而非给予直接明了的整体成交规模。今年的电商战报,更加聚焦在“品牌自播”“首小时破亿”或“成交翻倍品牌数”等碎片化亮点上。

与上半年的618相比,今年的双11明显缺乏“政策助攻”。618期间,国补政策集中落地,为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带来了难得的销售高峰。彼时国补资金投放规模大、覆盖面广,刺激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积极性。

然而下半年以来,尽管中央层面仍陆续下达两批补贴资金,但总规模明显缩减,且多个核心消费城市被排除在外——例如广州在多家平台的国补专区中均无法领取或使用国补资格。这意味着,双11已失去了最具杠杆效应的政策刺激。

国补收紧之后,补贴责任重新回到品牌与平台身上。为了维持热度,厂商不得不以“自补贴”的方式让利消费者。但这类让利往往要从企业利润中直接支出,相当于把上半年借助国补获得的盈利再“吐”出来。

第一财经在报道中提到,“‘自补’接替‘国补’让利消费者,厂商在保份额与保利润之间摇摆”,这种博弈状态也解释了为何今年双11品牌参战热情普遍下降。部分品牌选择缩减促销规模、降低优惠强度。

当前,双11呈现出巨头激战,腰部品牌摇摆的态势。其中,在618拒绝降价的格力,在双11通过子品牌参战。而对于腰部品牌来说,国补政策支持力度下降的双11,很难作为冲量的节点。将双11视作维持曝光的手段,或许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

结构性冷清

今年中央财政在下半年先后下达两批国补资金,但从体感来看,下半年国补消费热出现明显降温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发放的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出现了明显的缩减。

不少社零数据排行靠前,消费相对强劲的城市被排除在外。其中广州在主流电商平台的国补专区,存在无法领取或使用补贴的情况。国补缺席,直接削弱了双11的政策杠杆,使得今年的促销热度很难复制618的势头。下半年,出现国补领取资格失衡的情况,少数省市国补资金难以消耗,同时国补资金无法进一步作用在头部城市的消费中。

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缺乏继续补贴实物消费的动力。这源于中央财政的补贴以产业导向为主,希望通过消费带动生产,在消费过程中,受益的是生产地;而地方政府在执行层面更关注“本地税收回流”,因而倾向于扶持服务型消费,如餐饮、文旅、会展……

尽管东部城市的消费能力更强,消费欲望也更加旺盛,但实物消费产生的效益很难留在本地,因此国补资金池快速消耗之后,地方缺乏继续出资补贴实物消费的动力。

政府的消费补贴开始转向线下服务消费场景。比如,广州在国庆期间发放餐饮消费券,刺激线下餐饮服务消费。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存在刺激消费的动力,但更期望消费产生的效益更多保留在本地。

这种导向的差异,使得“双11式的实物消费刺激”在下半年缺乏地方财政配合,最终呈现出一种“结构性冷清”:热度有,但分布不均;声量在,却动力不足。

与此同时,随着国补政策的退潮,消费者也开始由实质的消费行为转变为观望姿态。一方面,上半年国补叠加618提前透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养成了“不国补不消费”的习惯,将下半年的消费需求延后到明年。

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的国补主要集中在“耐用品更新”与“节能升级”,其效应具有一次性和透支性。当这部分需求被提前释放后,下半年的消费自然趋于平稳。而消费者端的信心尚未恢复,叠加住房、就业等领域的压力,导致大额支出意愿下降。今年的双11虽然缺乏爆发力,但它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消费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修复”的拐点。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

万和1026

家电网微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