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家电网微信二维码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内文页
内文页
首页 新闻频道 Insider深度内幕 观点个评 正文

格力电器的“围城”:小米只是表象,市场才是真相

字号:TT 2025-11-11 08:29 作者:HEA.CN 来源:家电网

家电网-HEA.CN报道:小米与格力电器的此消彼长,似乎证明小米空调的快速成长确实对格力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然而,这种论调却忽略空调行业如今正在面临市场结构性调整、价格战盛行的现状。格力今年二、三季度的下滑,更大程度上在于格力自身的调整速度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变化,而非不如小米。

格力与小米在空调板块的一升一降,叠加双方持续不停的隔空对话,导致舆论层面,形成了小米即将打败格力的错觉。

日前,在王自如的直播间中,有网友表示看好小米,觉得仅电器领域就能把格力干掉。王自如对此回应称,“那你也小瞧格力了,你们要想聊小米和格力的竞争,我也可以讲一讲,尽可能合理地讲一讲。”随后结束直播。

自去年618正式打出名声开始,小米在空调市场的崛起之势已经难以阻挡。尤其是在今年618,在大促效应以及国补政策的叠加下,小米空调吃到了不少份额。相对的是,格力电器因为过于“矜持”而错失了二季度政策给予的空间,陷入营收、净利润双下滑的不利局面。

小米与格力电器的此消彼长,似乎证明小米空调的快速成长确实对格力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然而,这种论调却忽略空调行业如今正在面临市场结构性调整、价格战盛行的现状。格力今年二、三季度的下滑,更大程度上在于格力自身的调整速度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变化,而非不如小米。

有分析指出,格力电器确实在小米的进攻姿态下感到压力,但并不意味着格力已经掉队。

压力来自小米,更来自市场

数据表明当下空调市场进入了洗牌期。一方面是小米智能大家电业务规模增幅超过60%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却是格力电器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5.09%。这样强烈的对比,引发了格力电器的不安情绪,甚至导致了年中格力电器高管与小米高管的舆论战。

格力高管朱磊先后发布微博,反驳小米空调在线上超过格力的言论。尽管业内普遍认为数据的不同主要是统计口径的差异导致,但无论是数据变动,还是微博论战,反映的是空调市场正面临新老实力竞争加剧,品牌格局处于动态调整的局面——格力在二、三季度仍然固守高利润率战略,而小米则凭借高性价比和生态链优势抢占年轻消费市场。

不过,尽管格力的危机感来源于小米的成长,但背后实际上是空调市场正在走向分化的现实。

自2023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出“K型分化”的局面,一端是部分消费者追求更高的品质、更加健康智能的使用体验,一端却是更多消费者变得价格敏感,追求“够用就好”的质价比。与此同时,疫情加速了中国消费群体的触网,线上渠道的销售额占比逐渐稳定在五成以上。

数据显示,家用空调市场中低端机型销售占比提升,2025年二季度线上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价格战激烈。与此同时,根据GfK中怡康测算数据,从2022年起,线上渠道的销售额占比已经稳定在整体市场销售额的五成以上,2025年1~5月甚至已接近六成。

而线上市场和中低端市场,恰恰不是格力的主场。

在过去渠道为王的时代,格力依托庞大的经销商体系以及线下渠道网络,成长为了中国空调市场的老大。但在线上渠道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线下经销商反而成为了包袱。在近几年持续开展的渠道改革中,格力仍然需要平衡线下经销商的利益。此外,格力始终贯彻“高利润率”的发展策略,在低端市场竞争中未能占据优势。

也就是说,格力的压力,并不来自于小米。在市场的整体基调出现巨大调整的情况下,格力无法快速认知并适应新的市场常态,才是其今年二、三季度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

陷入被动

尽管小米成为了空调市场内卷式竞争的受益者,但小米却不是格力困境的原因,而是市场结构性调整的“结果”和“催化剂”。正是因为市场出现了庞大的“质价比”需求,并且线上渠道成为主流,小米这种依托线上、主打生态和性价比的模式才得以迅速成功。

与此同时,小米的快速崛起,放大了格力电器在反应速度上的滞后。它用互联网的打法,改变了游戏规则,迫使所有玩家必须更快、更灵活。事实上,格力的对手不仅是小米,还有美的与海尔。在小米发动价格战之后,美的、海尔等品牌也迅速跟进,通过子品牌与小米开展竞争,部分品牌的降价幅度甚至超过了小米。

而格力仍然坚持高利润率的打法,在均价本来就高的情况下,降价幅度也远不如其他品牌。业内人士指出,没有跟上大促和国补节奏,正是格力战略敏捷性不足的体现。格力长期坚持“高品质高价格”的策略,在面临价格战时,可能不愿或难以迅速推出有竞争力的低价机型,担心损伤其高端品牌形象。

格力管理层多次强调不打“价格战”而要打“价值战”。这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市场急剧变化时,如果“价值”宣传未能有效触达消费者,而对手的“价格”攻势又过于猛烈,就很容易陷入被动。

业内人士指出,小米空调的崛起,本质上是其精准抓住了 “K型分化” 市场中追求质价比的庞大需求,并凭借线上渠道和生态优势,成为了新市场环境的“优等生”。而格力的业绩波动,根源在于其传统的 “高利润率+渠道为王” 战略体系,与一个追求敏捷、价格敏感的新市场常态发生了剧烈摩擦。

这场竞争,并非一场简单的生死对决,而是一次深刻的产业范式转移。小米是那个吹响号角的挑战者,但格力真正的对手,是那个它曾亲手参与构建、如今却已截然不同的市场本身。格力的底蕴与实力依然深厚,其破局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在舆论上“赢”过小米,而在于能否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在坚守品质价值的同时,重塑一个与新时代同频的战略节奏。这场考验,才刚刚开始。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K组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万和1026

家电网微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