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应该说,“骗补门”之所以屡屡发生,企业过度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不惜违法违规操作,无疑是最关键的原因。
据媒体报道,审计署对2011和2012年度中央财政拨发给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21110款)、可再生能源(21112款)和资源综合利用(21113款)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发现包括格力、雪莱特光电、上海大众汽车等行业龙头在内的384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
近年来,节能补贴政策在让利消费者,促进节能产品推广,拉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电视、冰箱、彩电、空调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惠民、惠企的政策,却被不少企业当成了另类的生财之道。仅以家电企业为例,根据审计署报告,2011年至2012年,国家共安排了62.82亿元对节能家电产品进行补贴,而审计结果中6家家电企业就累计骗补超过6000万元,约占国家补贴总额的1%。
事实上,在审计署发布相关报告之前,早就有企业身陷“骗补门”的报道见诸报端,尤其是在2012年,“变更能效标识”、“十几天完 成100多项产品的能效检测”等事件频发,虽然有关企业随后都进行了辟谣,不过,从审计署最新的报道来看,相关企业未必都如其自己所说的那样“一清二 白”。而且,由于此次审计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看,都较为有限,因此,已经公布的审计结果或许仅能让我们看到“骗补门”的冰山一角。
应该说,“骗补门”之所以屡屡发生,企业过度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不惜违法违规操作,无疑是最关键的原因。 特别是格力等行业龙头,不仅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反而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2157.76万元,不禁让人对于这家企 业,甚至对整个行业的操守感到心寒。
但同时应该看到,部分补贴政策在制定时的天生缺陷,以及监管惩处制度的缺失,也是让企业敢于“钻空子”的外部因素。一方面,部分补 贴政策重建设、轻产出,导致企业大量上马“劣质”项目。以曾经备受关注的“金太阳工程”为例,作为光伏行业里重点支持的项目,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 科技部和能源局联手对被列入名单中的太阳能屋顶项目分别给予50%-70%建设端补贴。相关资料显示,至今共有900多个项目累计获得补贴超过200亿 元。然而,由于金太阳工程的补贴在建设端,这为不少企业骗补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导致后期工期拖延、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发电效率低下等问题频发。
另一方面,一些补贴政策所采纳的补贴依据由企业说了算,例如在家电行业中,作为能否获得补贴的重要标注,能效指数却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我声明”。而有关监管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骗补”事件的严查和追惩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也助长了企业骗补的信心。
笔者认为,若上述局面得不到有效治理,那么未来即使有更多的节能补贴政策出台,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将遭遇“雁过拔毛”的困境,政策效 果必将大打折扣。这对于国家财政,乃至国家公信力都是一种损害。因此,未来相关补贴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将补贴进一步从企业向消费者转移,通过拉动 销售让企业从中获益。同时,有必要建立起更完善的监管和惩处制度,对于骗补企业,不仅要没收其违法违规所得,更要对其实施“禁入令”,剥夺其享受节能补贴 政策的资格,从源头上杜绝“骗补门”的发生。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A组
今日热点:
中国家电产业全球化再进阶 优化以旧换新政策 提升“焕绿”质量成色 “董明珠健康家”半年开970家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