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家电网微信二维码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频道 企业专刊 正文

中国经济的韧性|长虹:产业报国 初心不改

字号:TT 2019-08-07 16:32 作者:凌纪伟 来源:新华网

家电网-HEA.CN报道:风雨兼程60载,长虹依然在埋头前行。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创造出辉煌历史的传统家电厂商而言,转型就如同巨轮转向,并非一蹴而就,除了需要足够的智慧,更需要坚韧的意志。

在中国,坚持60余年的制造企业凤毛麟角。它们往往有一个共性,在时代变迁中,低调地应对挑战,在变化中开创未来。

今天,同样是家电行业“千亿俱乐部”一员,长虹显然十分“不一样”。

在同行中,长虹距离沿海最远,缺乏高端人才、产业链配套等资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是中国家电产业三大基地,偏居西南的长虹,是家电行业“独一份”。

在同行中,长虹的国企色彩格外浓烈,格力、TCL、海信,这些家电企业同样具有国资背景,但受地域影响,与它们比,长虹依旧显得“不一样”。

曾经的国民彩电大王,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已“跌落神坛”。然而,刚过一个甲子年的长虹,并没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它不仅让“老树发新芽”,还让“新树深扎根”,在不被关注的西南一隅,它悄悄做到千亿规模的整体销售收入。这些年,长虹经历了怎样的蝶变?

图为长虹科技大厦(成都)

“大王”的辉煌与起落

70、80后,对长虹电视机都不陌生。最火的年代,它是结婚三大件必选彩礼。它曾经作为国礼,随国家领导走出国门。

凭借过硬的“军工品质”及高性价比,长虹“红双喜”电视曾火爆全国。当年,每卖出三台彩电,就有一台出自长虹,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盛名。

上世纪90年代,“长虹,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广告家喻户晓,它见证着属于长虹的时代。

1972年,长虹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1980年,改革开放大门初启,长虹就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成为中国最早的国产彩电生产企业之一。面对外资彩电强大的市场控制力,长虹率先制定价格战策略,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赢得消费者追捧,在1988年当年实现了1.97亿元利润的销售神话。

90年代的家电业是价格战的天下。长虹无疑是这场大战的胜利者,让其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军工厂,成长为“中国彩电大王”。

从90年代起,一直到2009年,长虹连续20年问鼎中国彩电销售冠军。这期间,长虹独占鳌头,其他同行显得黯淡无光、望尘莫及。

能将成功者拖向失败的其中一个逻辑陷阱,就是路径依赖。

90年代长虹的起落,成也价格战,衰也价格战。价格战让长虹患上了路径依赖,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品质需求,价格大棒的效果日渐式微。加之受时代条件限制,最终使彩电业务陷入增长困境。作为长虹的“顶梁柱”,当彩电业务增长出现乏态,也就预示着调整在所难免。

此后的十年,从销售数字看,长虹不再是王者,似乎刻意淡出大众视野,转而注重内功,希望厚积薄发。从技术上看,从那个阶段起,长虹从重营销转向重创新,将研发摆到更重要的位置,这为长虹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坚定的技术创新派

无一例外,技术进步是支撑一家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长虹是一家有技术的公司,这是长虹一路走到今天的根本所在。

长虹引领全球压缩机核心技术,占领全球冰箱压缩机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被誉为“世界冰箱的心脏”;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以及“嫦娥一号”探月工程,长虹研发、制造的电连接器,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了可靠通讯保障。

……

实际上,长虹很早就意识到,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现实面前,包括长虹在内的国内家电企业,只充当着低廉组装工的角色。

90年代,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被提上日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大型国企落地生根。时代感召下,长虹迸发出强烈的技术诉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求学10多年的母校清华大学一样,作为企业领头人的赵勇是一个坚定的技术创新派。自加入长虹以来,他就将“离开了创新,不去创新,长虹就没有生存之本”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在今天的长虹内部,技术研发部门是没有预算的部门,需要多少(经费),我们给多少;技术研发部门是没有编制的部门,需要多少(人员),我们配备多少。”赵勇说。

可以说,长虹的转型之路,始终与技术创新同行,强调内强技术、外拓市场。近年来,长虹在总部平台与业务单元分别设立了面向科研技术人员奖励基金,大幅度提升技术人员的待遇。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长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余项,覆盖电源、广播电视、空调、位置服务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家电企业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多的企业之一。

图为长虹大屏电视生产线

低调的“产业冠军”

做大不是唯一选择。德国知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教授首次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

低调的长虹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产业冠军”。

在冰箱压缩机领域,长虹华意蝉联全球第一,是全球冰箱的“心脏”。目前,长虹华意全球市场份额超20%,每四台家用冰箱压缩机中,就有一台来自长虹;

在物联网模块领域,长虹居全国第一,是中国最大物联网模块提供商。目前,长虹旗下的爱联科技,已累计为超过2.2亿件电子产品提供可靠联接服务;

在航空电源领域,长虹稳居中国第一,占有率超过90%。长虹多款航空电源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技术要求,突破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

在氧化铍陶瓷领域,长虹稳居中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在轨道交通电源系统领域,长虹居中国第一;

在高速连接器领域,长虹居全国第一。

……

与其多言语,不如在行动中见真章。十年,长虹习惯了默默付出,尽管不像其他企业那样高调示人,但历经艰难困苦的长虹,培育出的多个细分领域的“王者”,它们是支撑起长虹千亿规模体量的秘密所在。

这些“产业冠军”是在赵勇主导下,长虹战略调整和管理变革的硕果。

走出价格战,走技术和利润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90年代末期,长虹决定开启相关业务多元化之路,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决心,退出那些与主业不符、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业务。在这一战略指导下,长虹收购美菱电器和华意冰箱,完善“黑电+白电”的产业布局。同时,在白电领域形成“核心部件+整机”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迈入高附加值领域。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家能在高度集中的模式下做到千亿销售规模。高铁动车之所以跑得快,因为它每个机组都有动力。

为此,长虹一方面进行战略调整,同时启动管理变革。2010年底,长虹把原来“联合舰队”模式改为“动车组”模式。“产业冠军”是长虹本轮改革结出的硕果,它们背后蕴含的创新能力,出乎意料。

船大掉头难。大象跳舞,不比大海捞针容易。

“制造业转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赵勇说,长虹控股下辖多家上市企业,在转型速度、资源投放等方面还要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股东利益等诉求;再者,转型对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资本架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人资结构、核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为适应转型需求的调整,客观上需要时间。

突破困境,格局就打开了,事儿也就成了。

长虹传统家电产品线营收总体占比已下降至四成左右,产业附加值更高的IT分销、服务、系统集成和军工产品线营收占比正逐年提升。

从长远看,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彩电进入智能时代后,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体,而是智慧家庭中的一环,用户的需求在变,使用场景在变,相关多元化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并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公司走得更远。

图为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奠基

长虹归来是少年

没有一家企业拒绝年轻,都希望时刻充满活力,永葆青春气息。

不难预料,对老牌国企长虹来说,体制机制改革是必然要拨动的那根弦。

大型企业,尤其是制造型大企业的市场响应比较迟缓。当今,在互联网企业冲击下,传统制造企业如何适应新变化,快速响应,是赢得新竞争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长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发起机制体制变革,颠覆外界传统国企印象。

如果还认为今天的长虹缺乏年轻气息,缺乏竞争,没有年轻人生存的天地,那是对长虹的误解。

2017年7月21日晚间,“长虹系”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以李伟、杨军、吴定刚、杨秀彪为首的70后登上长虹系经营管理层的舞台,给长虹注入一股新风和活力。

事实上,赵勇对长虹管理团队人才建设,用了“痛点”来形容。在他看来,如果企业核心领导层年龄拉不开层次,可能会带给企业伤害。长虹形成共识——大胆使用80后、90后。

幸运的是,长虹是一个老牌国企,但不落窠臼。

长虹率先以市场化方式,全力推进产品经理负责制,并在多媒体公司、空调公司率先任命了一批产品经理。

“我用坐电梯的速度在成长!”那一年,加入长虹不满5年的陈科宇,通过公开竞聘,一跃成为长虹最倚重的智能终端产品经理。由他主导研发的CHiQ电视,主打年轻,灵感来自年轻人,方案细化也是年轻人,做出的产品自然更“懂你”。

长虹的转变还体现在企业掌舵人赵勇身上。

对大部分员工来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见到赵董事长也“互联网化”了。

在一些发布会现场,记者们也发现,赵勇一改往日西装革履的国企掌舵者形象,以“乔布斯式”牛仔裤、T恤衫装扮,为发布会站台,为推介产品讲故事。

从公司董事长,到产品经理,再到落地执行,这些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长虹转型的决心坚定,长虹正逐步走出樊笼,长虹正焕发青春活力。

再造一个长虹靠什么?

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企业多么成功,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都是致命的。

2015年,长虹整体销售规模超千亿元,成为四川省唯一一家千亿规模企业。但这些成绩并没有让赵勇更舒心。他认为,一家千亿规模的企业,盈利十多亿,数据并不算好看,不算光荣。甚至比起高兴,他压力感更加明显。

家电行业,是竞争最充分、最透明的行业之一。对今天的长虹来说,有没有能力赶上潮流,甚至在某些地方站上潮头?过去几年,长虹在千亿规模基础上跨百亿增长,放眼未来,长虹新的增量在哪里,靠什么新动能支撑?

一个甲子的沉淀,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2018年是长虹建业60周年,长虹宣布要在2025年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目标,力争要将主要产业发展成为国内第一集团,并培育出一批细分行业冠军,并在2025年销售规模超过200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赵勇带领下,长虹将双管齐下。一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落实控股集团层面混改,控股集团整体上市,并依据已有的多个上市公司平台对现有产业进行重组,全面推行骨干员工入股。二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退出不符合长虹发展方向的产业,实施全面数字化转型。在此基础上,长虹将聚集优质资源,重点发展消费电子、综合服务等主业板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砥砺奋进60载,长虹开启新征程。

7月的绵阳高新区一片繁忙,一座占地580亩的产业园正拔地而起。这是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所在地,明年初它将全面投产。这里,长虹将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示范工厂;这里,长虹将站在一个更高起点,再出发。

风雨兼程60载,长虹依然在埋头前行。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创造出辉煌历史的传统家电厂商而言,转型就如同巨轮转向,并非一蹴而就,除了需要足够的智慧,更需要坚韧的意志。

转型给了我们一个观察长虹成长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长虹人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精气神。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

家电网微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