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这场央企主导的战略重组,正在书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康佳的命运将证明,老牌企业的重生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更需要决策机制的革新和战略定力的坚持。华润与康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其最终结局将为中国产业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宝贵镜鉴。
7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清单中,中国华润收购康佳集团股权案正式通过反垄断审查,审结日期为2025年6月25日。这标志着始于今年4月的央企间专业化整合迈出关键一步。根据交易方案,华润通过全资子公司磐石润创及合贸公司,以无偿划转方式获得康佳29.999997%股权,取代华侨城成为新任实际控制人。
此次股权划转已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完成后磐石润创将持有康佳21.76%的A股股份,合贸公司则持有8.24%的B股股份。尽管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但日常经营主导权已移交华润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涉及两家央企的股权划转,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并购,更承载着对老牌消费电子企业重获新生的期待。康佳,这个曾被誉为"中国彩电三巨头"之一的民族品牌,在经历五年断崖式下滑后,终于迎来转机曙光。
辉煌与困境
康佳集团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创立于1980年的康佳,在1999年成为深圳经济特区首家产值突破百亿的企业,这一成就当时被视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2019年,公司营收达到551.19亿元的历史峰值,旗下彩电、冰箱等产品遍布全国各大卖场。
然而,巅峰之后的滑坡来得猝不及防。2024年财报显示,康佳营收已萎缩至111亿元,不及五年前的四分之一,全年净亏损高达33亿元。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康佳彩电线下销售额跌至第八位,线上更是滑落至第十二位,昔日荣光不复存在。
这种断崖式下滑的背后,是康佳战略迷失的苦果。自2015年起,公司先后尝试了"科技+产业+园区"、"一轴两轮三驱动"等多种战略框架,业务触角从传统家电延伸至半导体、房地产、光伏、环保、投融资等众多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失败案例当属2017年豪掷370亿元进军半导体产业的决定。这一被内部称为"弯道超车"的战略,最终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和管理层意见分歧而惨淡收场。2024年,康佳半导体业务营收暴跌95%,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最大包袱,被业内诟病为“产业化八年仍处初期”的无效投入。
类似的战略失误还包括2007年投资17亿元进入房地产而错过液晶面板升级窗口,以及2021年30亿元光伏项目最终仅实现0.3GW产能并亏损1.8亿元。
资源禀赋与整合预期
华润集团的入主,为困局中的康佳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华润2024年实现营收9295亿元,净利润646亿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2位。其业务版图涵盖大消费、综合能源、城市建设运营、大健康、产业金融、科技及新兴产业六大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专业化"管理模式。这种既能驾驭多元业务,又在各领域保持专业深度的能力,正是当前康佳最需要的。
从产业协同角度看,华润至少能在三个维度为康佳赋能。首先是半导体领域的垂直整合。华润旗下科创板上市公司华润微电子,在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其生产的智能控制芯片可直接应用于康佳的智能家电产品,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的闭环。
康佳近年来在存储芯片和Micro LED显示芯片上的技术积累,也能补强华润的半导体产业链。其次是渠道资源的共享。华润万家作为中国连锁超市巨头,拥有超过3200家门店网络,这为康佳产品提供了现成的展示与销售平台。第三是研发资源的整合。华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年投入超过200亿元,其在北京、深圳等地的研发中心可与康佳现有研发体系形成互补。
但更为关键的或许是管理机制的变革。华润以"战略控股型"管理模式著称,既保持对核心业务的战略把控,又赋予下属企业充分的市场化经营权。这种"抓大放小"的管理哲学,有望破解康佳长期存在的决策僵化问题。
尽管市场对华润入主普遍持乐观态度,但整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首当其冲的是历史包袱的处置问题。华润需要平衡"止血"与"输血"的关系,既要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又要避免引发连锁债务风险。
华润收购康佳案的价值,不仅限于两家企业本身,更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样本意义。当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如何激活一批像康佳这样具有品牌底蕴但陷入困境的老牌企业,关系到整个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这场央企主导的战略重组,正在书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康佳的命运将证明,老牌企业的重生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更需要决策机制的革新和战略定力的坚持。华润与康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其最终结局将为中国产业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宝贵镜鉴。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