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家电网微信二维码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 产品| Discover| 智能手表| 数字家庭| 智能盒子| 空调| 电冰箱| 洗衣机| 厨房卫浴| 生活电器| 专题| 微发现| 标签| 论坛| @家电网

首页 新闻频道 Insider深度内幕 观点个评 正文

只看手机家电,就能说外企在中国衰退了?

字号:TT 2016-12-21 09:20 作者:铁流 来源:观察者网

家电网-HEA.CN报道:外企有一整套相对比较成熟的体制,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工程师告诉笔者,成熟体制的优势在于“能把60分的人用成70分”。

近年来,随着民族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外企在市场竞争中落败,只能变卖工厂逃离中国,最近的例子莫过于索尼将广州的照相机集成电路模组生产工厂——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出售给欧菲光。

外企逃离中国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原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外企员工光环不在,而有的员工遭遇了“温水煮青蛙”的困境——常年在外企工作被体制打磨成了外企的螺丝钉,人到中年被裁员后,不仅较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还要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负……那么,在哪些行业外企已经无力与本土企业竞争,年轻人入职是否应当优先选择跨国外企呢?

最近,关于外企就业的问题也出现在国内某问答网站上,由于范围太大,笔者仅就自己熟悉的集成电路、电子消费品等领域谈谈看法,也采访了在IBM等国外巨头从业过的一些朋友,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

在哪些领域外企已经无力与本土企业竞争

网络舆论曾经爆炒外企逃离中国,有些人将外企逃离中国解读为中国经济环境恶化,或跨国外企不再看好中国经济所以逃离,但实际上,逃离的仅仅是一部分在本土企业面前无力招架的失败者——虽然在一些行业外企确实被本土企业打得溃不成军,但在不少领域外企依旧保持着很大的技术和商业上的优势。

在家电行业,索尼、松下、日立、三星等日韩品牌都曾经是被部分中国消费者追捧的高端品牌,但近些年来,随着格力、海尔、美的、TCL、海信、创维、康佳、长虹等国产家电品牌的崛起,日韩品牌家电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

在2016年上半年,格力、美的、海尔位列国内空调市场份额前三,其中格力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在2015年,海尔、海信、容声位列国内冰箱市场份额前三,其中海尔的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在彩电方面,虽然2016年韩国三星和LG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19.7%和11.6%,但中国彩电品牌追赶迅速——TCL的全球市场份额为7.6%,海信和创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1%和6.6%,必须指出的是,在2016年,中国彩电品牌的销量达到了5120万台,全球占有率达33.9%,已然超越韩国彩电品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曾经日本巨头索尼,全球市场份额已跌落至5%。

美国通用问海尔拿什么领导他们,张瑞敏:我们的领导是用户

在手机、PC、服务器等整机产品上,中国品牌也成长迅速。在2016年上半年,国内出货量排名前5位为华为、OPPO、苹果、vivo和小米,而摩托罗拉、索爱、诺基亚、阿尔卡特、飞利浦、HTC这些红极一时的品牌早已不见踪影,即便是全球市场份额依旧排行第一的三星也在中国市场跌出了前5。

在全球PC市场上,联想已然成为行业老大,曾经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占据30%份额的日本东芝已成为明日黄花。

在服务器方面,今年一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出货量排名依次为浪潮、联想、华为、戴尔、曙光,虽然在全球市场份额上与国外厂商相比稍逊一筹,但在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已经占据主动。

在通信设备方面,华为和中兴等中国通信厂商不仅在中国击败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国朗讯、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BTM、法国阿尔卡特、加拿大北电等竞争对手,在国外市场接连攻城略地,曾经高高在上的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加拿大北电、西门子等曾经的通信巨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并购和拆分中已然变成了“失败者同盟”,即便是爱立信在不久前也裁员3900人……

可以说在家电、通信、电子产品整机制造等方面,在中国市场,外企已经被国产品牌击败。不过,在集成电路、医疗设备等行业,外企依然非常强势——中国近年来每年进口的芯片费用已经超过石油进口金额。特别是CPU、GPU、DSP、FPGA等电子元件,以及原材料、半导体设备等方面,外企依旧占据统治地位。

入职外企存在的风险

外企往往被一些人贴上待遇好、依规守法的标签,但实际上外企也并非道德高尚的同义词。也许外资或合资企业起初进入大陆是规范的,但在完成本地化并引入本地化的制度后,面对国内处于弱势地位的员工,在剥削廉价劳动力上,很多外企往往更加有恃无恐,甚至有的还凭借强势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在缴纳税收和进出口方面取得保护,同时大大降低进行灰色交易的成本。

对于敢于“背叛”公司的员工,一些外企往往凭借行业领导地位,给予封杀,或对再就业造成困难。必须指出的是,不少外企在福利发放上显得相当国际化,国内其他企业有的过节津贴外企几乎没有。与此同时,误餐费、车旅费、住宿费等方面又向国内看齐……

由于技术保护和外国政府的限制,很多外企往往不会将最核心的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而这种做法会导致在这些外企中工作的员工很难掌握行业内的核心技术,作为普通员工在工作中学到的更多是市场营销、公关推介、售后服务等方面能力,或者学到了一些技术,但并非关键技术,用CPU来举例类比的话,好比是仅仅学到了怎么用CPU,而非怎么设计CPU的能力。

外企有一整套相对比较成熟的体制,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工程师告诉笔者,成熟体制的优势在于“能把60分的人用成70分”。

“不过,这种体制也存在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其实是把员工培养成为大机器上微不足道的一枚螺丝钉——因为分工非常细,可能好多年就干一件事,像流水线上的工人,这点其实大型企业都一样,不论外企、国企,或大型私企”。

在外企中,华人还存在天花板的问题,中国员工在外企的上升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能提拔到中层管理干部就非常好了,这还是以欧资美资企业为前提的。日资、韩资企业更加倾向于在中国招收“工人”。因为两国的工资水平不同,在日韩只能招到普通大学生的工资,在中国可以招到985的大学生,所以很多招聘一开始就是奔着招收优质工人的目标去的……

曾在外企工作,后来辞职创业的朋友则向笔者表示:“如果长期待在外企里,即便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最后培养的能力,也是怎么在全球化大企业里做一些比较复杂的协调组织工作的能力,而不是单独拼杀、独当一面的能力。一旦离开外企,换到小的创业公司,锻炼出来的能力也许就无用武之地了……”

他还认为,“在大企业里发挥的作用就是一个螺丝钉,做得再好,有你没你差别不大,虽然拿到高薪,但心里也有点担心,万一裁员,后面想维持同样的生活品质是很难的。如果出来,收入可能要砍掉一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生活品质是能上不能下的,所以大家都在想长远的收益……现在国内机会非常好,你出来创业有商业资本愿意支持你,当地政府提供各种政策和环境,这样创业的风险在下降,但创业的收益在稳步提升,而同时在外企被裁员的风险始终存在,我放弃百万年薪出来创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从越不可替代就越有价值的角度来分析,在外企中学到或锻炼出来的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公关推介、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都不太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力、体力、精力都无法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相较量,而曾经外企工作的“漂亮”履历意味着老板必须给予更高的待遇。在此情形下,老板有什么理由不去选择对薪酬要求较低,且体力、精力更充沛的年轻人呢?因此,人到中年从外企裸辞或被裁员后,再找工作就很容易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入职外企并非没有益处

一部分外企在中国开设分公司或研发中心,确实是历史上看中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很多外企确实把中国定位为廉价工厂和现金奶牛。正如万事无绝对,对于外企会不会把技术放在中国,这一方面受制于欧美政府,另一方面也是由外企发展战略决定的,也就是赚钱,至于技术放在哪里并非其最关心的问题。

一位从事自主CPU设计的工程师表示:“虽然外企不会把最核心的技术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但设在大陆的外企研发部门也不都是鸡肋部门,也有一些拥有非常出色的研发人员,特别是一些进入中国多年的跨国公司,一些国内技术人员都有非常雄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比如几大EDA公司在中国的技术团队等等……新人进入外企不仅可以学习外企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开阔视野,还能获得与国外高水平研发人员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很多技巧、经验值得借鉴。”

必须明确的是,虽然技术上的严防死守会推迟中国大陆掌握欧盟先进技术的时间,甚至使一些行业在30多年时间里依旧依赖于国外技术。但只要有了交流,绝对的技术封锁是做不到的。比如从人的关系上,通过在外企工作认识了懂技术的美国人,只要开的出价码,将来就可以拉过来创业或共事,事实上,国内不少技术人员就是从外企过来的。

新人进入外企不仅可以学习外企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开阔视野,还能获得与国外高水平研发人员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很多技巧、经验值得借鉴。还是从CPU上来举例,由于目前国内和Intel的技术水平差距过大,如果入职外企的新人能有机会认识个把Intel的资深工程师,并搞好关系,能私下学习一些经验和技术,虽然在对方看来可能是比较普通的东西,但这些知识在其他地方,新人可能很难学到。

关于外企、民企的对比,有网友用“民企累、民企苦、待遇低,但蓬勃发展,外企轻松、待遇好,但在走下坡路……”来形容,虽然这种描述在局部是适宜的,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用民企、外企这样简单的贴标签给企业定性的做法,未免有失客观。

就如同媒体对国企贴上垄断、低效率的标签后口诛笔伐,但实际上很多国企都是竞争性国企,不仅要向国资委上缴利润,还要在上缴利润的同时与外企、民企同台竞技,让一些鼓吹私有化的经济学家难以置信的是,很多国企即便利润上缴,依旧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同样,外企也未必都是走下坡路,民企也有不少老板跑路,贴标签的做法未免草率,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新人入职选择,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您是80、90分的人才,而且希望以后能做成大事业的,进入成熟的大公司很可能仍然成为螺丝钉,你的才能或许会受到外企体制的抑制。而进入初创公司则可以经历更多的磨砺,接触更多的领域,成长得更快。但如果希望生活上得到更多,工作上不投入太多,只要做一个合格员工的,选择外企会更好一些。当然,进入外企学习一些技术和经验,开阔眼界后再创业,或加入初创公司也未尝不可。

不过,不论选择了哪条路都不能松懈,必须时常努力提升自己,正如一个前辈的告诫:如果你足够优秀,你自己肯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如果不努力,每一条路都走不通。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A组

家电网微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