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改革开放40年,顺德有起伏期,不全是辉煌时期。”李允冠说,顺德人要保持父辈的灵活、务实、创新精神,“只要精神在,什么都不怕,如果丢了,就没有任何优势。”
“广东四小虎”、“中国家电之都”、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市辖区百强之首、广东改革的前沿......顶着诸多荣耀光环,改革开放40年,806平方公里的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创造了经济奇迹,40年GDP增长648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8%,“顺德模式”一度备受关注。
今年1月,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在顺德区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报告时说:上世纪80年代,顺德创造了闻名全国的“集体为主、工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的“顺德模式”,改革开放短短 10 多年就从农业社会一跃进入工业社会;至90 年代,顺德又在全国率先推行企业产权制度等改革,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一位,“顺德经验”闻名全国;进入新世纪,顺德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成为全省改革创新试验田。
65岁何劲和是顺德乐从人,在顺德外经委、旅游局、宣传部、佛山市委党校等多个岗位工作过,一直以观察者、研究者的角色见证顺德的发展。在他看来, “顺德奇迹”最重要的秘诀是改革。上世纪90年代以来,顺德共经历4次重要改革,是广东改革的领跑者。
退休后的最近几年,何劲和也听过类似说法:“顺德不受关注了”,“顺德不想动了”,“为什么不改革”?他并不认同这些看法,反驳道:并非这代顺德人懒惰,而是在“伺机而动”,不用担心某代人跟不上,一有机遇就会抓住。
从“水乡经济”到“马路经济”
顺德博物馆的展览馆开篇语这样概括顺德:“三百年前,这里仕冠岭南;一百年前,这里富甲广东;三十年前,这里率先改革。”
顺德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建县历史500余年。作为省会广州的附邑,顺德是“岭南壮县”,科举跃居广东省前列。截至清末,顺德共出过2088名举人,318名进士(其中有2名状元,1名探花)。
作为水乡,顺德因地制宜,创造出“桑基鱼塘”生态循环耕作模式。清朝,广州是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蚕丝是出口商品大宗,这给顺德发展带来机遇,顺德被誉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
何劲和向澎湃新闻介绍,改革开放前,顺德是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顺德“摇头摆尾”,“摇头”指有了轻工业,一批家电厂冒头,如裕华公司生产的电风扇,“摆尾”指养殖业发达;至上世纪90年代,顺德是“两家一花”,家电、家具、花卉产业强势崛起;进入21世纪,顺德从顺德制造迈向智能制造。
在何劲和看来,改革开放让顺德从“水乡经济”变为“马路经济”,最有改革动力的地方也是最穷的地方,“穷则思变”。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顺德家电产业早期有明显的“马路经济”特征,沿105国道分布,从北到南,北滘镇有美的、蚬华,进入大良有万家乐、华宝,过桥到容桂有科龙、格兰仕。
回顾家电产业发展历史,可以透视顺德的民营经济崛起之路。
据顺德区人民政府网信息,改革开放后,顺德毗邻港澳,有经商头脑的顺德人通过海外乡亲带回的电风扇等小家电,拆解敲打出顺德家电的未来。上个世纪80年代初,顺德大批农民“洗脚上田”,乡镇企业群雄并起,很多选择做家电产品,开启中国家电之都的序幕。
1978年,41岁的梁庆德带着23名社员、一枚公章创办了桂洲羽绒厂,这是格兰仕的前身。40年后,格兰仕成为家电行业龙头企业,产品远销200个国家及地区,出口占七成。
梁庆德之子、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告诉澎湃新闻,当年,父亲是桂洲工业公司副主任,临危受命,要求创办“亿元工业区”,但一穷二白,没土地,没技术,没人才,一切都得自己想办法。
梁昭贤说,当年没有土地,就选择在滩涂上办厂,每天得靠轮渡过河,如果上班晚了,赶不上轮渡,得游泳上班;当年交通不便,去香港要绕道广深,且手续多,单程需要3天。
凭借这股拼搏精神,顺德迅速诞生一批乡镇企业,工业从原来的缫丝、制糖发展到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机械、服装、家具、食品等20多个行业,成为全国著名的轻工业品生产基地。据《顺德县志》记载,至1991年,顺德有工业企业6187家,工业产值106.62亿元,其中年产值破亿元有25家,销售额超千亿262家。按当年产值评出的全国十大乡镇企业中,顺德独占5个。
1991年,梁庆德所领导的格兰仕实现了“办成亿元工业区”目标,进入“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1992年,邓小平南巡,顺德撤县设市,一批乡镇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格兰仕也迎来历史性战略调整,从轻纺业跳到家电领域,主攻微波炉。
上世纪80年代,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梁昭贤正式进入格兰仕工作,主要负责外贸。梁昭贤回忆说,轻纺业附加值低,前景有限,当时家电行业发展好,像顺德的风扇、电饭煲等小家电已颇具规模,竞争激烈,看到微波炉还是市场空缺,便选择做微波炉,背水一战。
进入21世纪,格兰仕确立“世界品牌”战略,产品远销200个国家及地区,并在广东中山建立3000亩基地,打造专业化冰箱、洗衣机、洗碗机产业链,向智能家居转型。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格兰仕。”梁昭贤感慨说,格兰仕的发展改革开放几乎同步,于1978年成立,90年代初完成转制,中国加入WTO后启动世界品牌战略,“上一代人不讲任何条件,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格兰仕的传家宝。”
格兰仕的发展历史是顺德家电产业的缩影。改革开放40年,顺德的家电产业从无到有,诞生美的、格兰仕、万和、万家乐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有80多家亿元级以上企业为支撑,3000多家中小型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集聚。数据显示,2013~2017年,顺德规模以上家电企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1.2%,产业规模达到2000多亿元,占全国15%以上份额。
“先拿自己开刀”
民营经济的腾飞,也让顺德备受关注。上世纪80年代末,顺德与东莞、中山、南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1992年,一篇《“可怕”的顺德人》报道横空出世,赋予顺德人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质,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外界的关注、解读,均在试图破解一个问题:顺德民营经济为何成功?
答案可能有很多,如地缘上,顺德临近港澳,侨胞众多,眼界开阔。何劲和举例说,当时顺德人私自搭线,可收看港澳的电视台。1980年的元旦,他在广州读大学,全班男生特意来顺德,他家只有黑白电视,他就带同学一起去朋友家看彩电,他们通宵看了香港那边电视台的元旦晚会,天亮了大家打地铺休息。
何劲和表示,“顺德奇迹”最重要的秘诀是改革,顺德前后共经历4次重要的改革,一直是广东改革的领跑者。
1992年,顺德在全国率先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1999年,顺德被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2009年,顺德被确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试点区;2018年,顺德再次扛起改革大旗,成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
在上述4次改革中,何劲和认为,1992年启动的综合配套改革最为根本,打下了顺德发展的基础,也决定顺德的未来走向。
何劲和说,这次改革力度很大,“先拿自己开刀”,率先调整党政机构,提出“拆庙搬神”,50多个党政部门直接缩减至20多个,约1200名公务员缩减至900多人,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提高了效率。在这次改革中,何劲和所在的旅游局也被撤销,他被调入宣传部工作。
1992年,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后,顺德紧接着又启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何劲和透露说,当时,不敢说是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姓“资”还是姓“社”,非常敏感,也有很多人批评顺德搞私有制,“冒巨大政治风险来做,书记、市长事后说做好了辞职的准备”。
“问题导向自觉改。”何劲和总结认为,顺德有改革的自觉性,是自己想改,当时乡镇企业很风光,但办企业的钱都是政府出的,赚钱了归企业,亏本要政府兜底,出现很多管理上问题,乡镇企业出现危机,故提出转制。
为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德人形象地创造了一个词:“靓女先嫁”。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格兰仕完成了转制。
梁昭贤告诉澎湃新闻,在格兰仕转制时,有创始人思想上转不过弯,很多老员工也怕一转制就没了保障,经反复做工作,大家最终才想通。
在启动党政机构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外,顺德还启动了农村体制改革。据何劲和介绍,当时主要“改三包”,把“分包”改“投包”,“分散”改“连片”,“长期”改“短期”。
“全都是根本性改革。”何劲和记得,多年后,有媒体曾这样评价这次改革,“顺德改革十年没反弹”。
“1992年3月-2003年1月,刚好是‘顺德市’的十年,也是斗志最旺盛、改革最坚定、发展最迅猛的十年,是顺德发展的‘黄金时代’。”何劲和说。
不能丢“顺德精神”
过去40年,顺德取得“飞跃性”发展。1978年,当地GDP为4.75亿元,2017年,顺德GDP达到3080亿元,增长648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8%。
梁昭贤表示,按照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顺德实际情况,顺德主政者的发展思路超前,做事有魄力,使得顺德在每一个时期都能够走在前列,“我觉得顺德那种先试先行,敢为人先是有目共睹的”。
据顺德区委宣传部提供的相关资料,今年1月,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表示,改革开放 40 周年,顺德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对标先进地区, 顺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制造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大而不强,优化升级任务艰巨;产业发展空间受制约,现成可用的产业发展用地资源紧缺,村级工业园整治任务艰巨;环境污染整治任重道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大区不相称,农村基层矛盾和问题积累较多等。
郭文海强调,要坚定不移传承开放引领、创新驱动战略,要传承和弘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要呵护好企业家,服务好企业。
何劲和也在思考顺德的未来,他认为顺德的家电产业永不过时,“只要有人类有家庭,(家电)就有市场,淘汰可能是没有升级”。何劲和认为,下一个40年,顺德如何深化改革,顺德如何开放,确实需要思考,“顺德下一个3000亿元在哪里?”
37岁的梁树华是“新顺德人”,大专毕业后来顺德打工,后安家落户。梁树华先后在顺德五家家电企业工作过,目前在一家年销售额3-4亿元的家电企业任职市场部经理。
梁树华爱好文学,是佛山市作协会员,也是顺德作协产业工人作家分会主席。据他观察,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顺德人艰苦奋斗、亲力亲为,创办了一批乡镇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一批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离职创业,也继承了这种实干精神;如今,多数“顺二代”很小就出国读书,回国后部分不太适应,可能存在一些接班问题。
梁树华提出了一种群体性焦虑:“顺德人还会‘可怕’吗?”
何劲和也听过类似说法,但他不认同,反驳道:这是认识误区,并非这代顺德人懒惰,而是在“伺机而动”。
何劲和认为,顺德人务实,有底气,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看好顺德的将来,“不用担心某代人跟不上,一有机遇就会抓住。”
42岁的李允冠是顺德杏坛人,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当了两年记者,后成为顺德一名公务员。2015年,李允冠辞去顺德区政府副秘书长的公职,成为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总干事。
李允冠表示,“顺德人”是一种精神符号,代表一种群体性格,如不服输、务实、一定要做好等;顺德的经济腾飞可以理解是顺德的“复兴”,“在经济上复兴了,文化上尚未达到过去的辉煌。”
“改革开放40年,顺德有起伏期,不全是辉煌时期。”李允冠说,顺德人要保持父辈的灵活、务实、创新精神,“只要精神在,什么都不怕,如果丢了,就没有任何优势。”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