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当前转型破局需聚焦用户场景化需求重构产品体系,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功能复用率,同时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柔性生产与库存优化,方能在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间取得平衡。不过,在短期内,企业现金流压力与研发投入需求的平衡仍是关键挑战。
2024年,没有国补支撑的小家电产业正在面临真实的市场现状。去年年底横空出世的国补政策为家电头部企业的业绩增长添砖加瓦,然而大多数小家电品类却被排除在外。
此外,小家电行业的竞争逻辑也在迅速转变。业内人士判断,2025年,缺少技术产品的企业将优势不再,同质化低端劣质制造商品牌商或被市场所淘汰。这意味着,小家电企业所依赖重营销轻研发的发展模式已经失灵。
这让小家电企业在2024年面临的业绩压力巨大,不得不在战略转型中反复平衡。
业绩承压,积极求变
小熊电器发布的2024年报显示,2024年营业收入47.58亿元,同比增长0.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8亿元,同比下降35.37%。尽管小熊电器的营业收入仍然同比微增,但具体到收入结构来看,营收微增却是小熊电器多元化业务取得部分进展的成果。
财报显示,小熊电器占比68.84%的厨房小家电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0.10%,达到了32.76亿元。而小熊电器扩展的生活小家电和个护小家电则分别通过15.33%和174.31%补充了厨房小家电业务下滑的部分。这背后透露出两个现象:小熊电器在新兴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在缺乏国补政策支撑的情况下,厨房小家电业务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现状。
更值得关注的是净利润的下滑,2024年,小熊电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8亿元,同比下降35.37%,创下公司近五年净利润最大跌幅。业内人士分析,小熊电器净利润下跌存在成本提升以及公司战略转型的双重原因。
随着直播电商红利、宅经济红利的消散,以及中国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小家电产业轻研发重营销的玩法开始失灵。企业在营销端的投入,难以在转变为切实的销售数据,导致小家电企业业绩开始走低。以小熊电器为代表的小家电企业不得不走上战略转型的道路。
去年,小熊电器在生活小家电以及个护小家电领域发力,小熊电器期望通过加码个护、生活、母婴小家电等领域实现突围,但前期的品牌、渠道建设以及市场教育推高了运营成本。其中在2024年,小熊电器以1.5亿元收购了亏损的罗曼智能,期望通过罗曼智能切入个护小家电赛道。
此外,在贡献主要营收的厨房小家电板块,小熊电器也表现出积极求变的信号。其中,在研发支出方面,小熊电器的研发投入占比提升到了4.1%。这意味着,小熊电器正在向技术突围的路线转变。
艰难转身
对于小熊电器而言,在缺乏政策支持环境下的战略转型可谓是困难重重。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因素,原材料价格以及人力价格均在上涨,这增加了企业的支出,进一步压低了企业的利润。在叠加需求不振导致库存积压的影响,小熊电器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骤降66.52%至2.29亿元。
资金链的紧绷将影响企业后续的业务扩展、产能扩张以及研发投入的增长。不管是多元化扩展,还是技术突围,需要的都是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小家电行业还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尽管营销层面的投入已经难以继续创造增长,但流量驱动的方式仍然难以割舍。这会形成研发投入以及营销费用的双重负担。以小熊电器为例,2024年其销售费用仍高达8.64亿元,占总营收18.2%。
小熊电器的困境是新兴小家电品牌的困境。在短暂尝到消费升级、直播电商、宅经济等多重红利之后,行业便迅速陷入增长乏力的现状。据小熊电器年报披露,2024年厨房小家电市场零售额609亿元,同比下降0.8%。与此同时,企业战略方向的转变,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成效,这将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企业的转型仍然有必要。年轻消费群体需求迭代加速,用户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定义产品功能,传统企业依赖低价营销、概念包装的年轻化转型策略普遍失效,互联网品牌将陷入低价竞争泥潭。
当前转型破局需聚焦用户场景化需求重构产品体系,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功能复用率,同时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柔性生产与库存优化,方能在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间取得平衡。不过,在短期内,企业现金流压力与研发投入需求的平衡仍是关键挑战。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