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补贴惠民“听上去很美”,但这几年许多二、三线品牌借助补贴恢复活力,搅乱了市场竞争的秩序,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作用。
前言:
自审计署公布“十大国企财审结果”后,审计风暴再度袭来,将能源、汽车、家电等企业晒在了阳光下,他们骗取的千万元补贴给了政府部门一记耳光。原本为促进行业发展而出台的各类补贴政策,却成为企业补充资本金的惯用手段。审计署打击一帮企业的同时,也给“同门师兄”摆出了底线。
惠民政策撑肥了企业
6月21日,审计署《2013年第25号公告: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下称《审计结果》)显示,在 所有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其中汽车业涉及7 家,共骗取节能补贴2960万余元。
根据审计结果,涉及项目单位违规管理使用资金的做法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通过编造虚假申报材料,如财务资料、生产数据、工商登记等材料,套取、 骗取资金;其二是以“报大建小”、重复申报等方式,违规获得资金;其三是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直接挤占、挪用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
不论企业通过哪一种形式获得补贴,都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现金流”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延伸至格力等已融资上市的企业。此举令投资者情何以堪?
中枪行业涉及汽车、家电、能源和钢铁。
整车制造分别为上海大众(骗取:1671万元)、上海通用东岳汽车(骗取:158.1万元)、上海通用汽车(骗取:54.6万元)、江淮汽车 (骗取:16.5万元)。另外两家轮胎制造汽车和一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企业也由于骗取国家节能补贴资金1059万元余;7个光伏项目共骗取中央财政金 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2.07亿元,其中安徽中电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骗补额最多,达5926万元;家电行业中,格力、美的、格兰仕等在内的家电巨头违规 骗取补贴款,其中格力电器以2157万元居首。
原本“惠民”的节能补贴,如今成了企业撑肥的手段。
政府补贴“伤不起”
家电行业享受补贴始于2007年,那时,家电企业撞上了金融危机的冰山。国家相继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消费促进政策。
2007年12月起,家电下乡在山东、河南、四川及青岛三省一市试点。农民购买补贴范围内的家电产品,可以获得13%的财政补贴。2009年2月,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直到2013年1月31日,家电下乡政策划上了句号。
5年时间,尚未曝出“骗补”一事之前,几乎所有媒体对于“家电下乡”政策唱红脸,诸如刺激农村消费、拉动潜在内需等字眼不断见诸于报端。然而,每一块硬币都有两面,刺激消费的同时,也让拿到补贴的企业钻了“空子”。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就表示,财政补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漏洞,无论是补贴给消费者还是补贴给企业,都很难完全避免“骗补”发生。因此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极易走偏,明明是“惠民政策”,却“养肥”了不法企业,最终伤害了整个家电行业。
对于“骗补”,企业最官方的回应的是“正在整改”,但具体如何整改,何时有结果,却不得而知。
格力电器的回应是,“这不叫‘骗补’,而是‘多报’,对企业来说,是‘无心之失’,很多数据是经销商一层层报上来的,但在销量大、经销商队伍庞杂情况下,企业在监督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
这一“多报”,或是将责任推至经销商的说法,被大多“骗补”企业复制,如上海大众、格兰仕等。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为求补贴虚报数据,大多因经营需要,虚报是获得补贴的一种手段。
在家电行业,由于从厂家到经销商的链条较长,厂家很难把控终端消费,“骗补”成了行业里公开的秘密。在这一业态里,格力在各种因素的之下,成为上下游占款最大的企业之一。
翻看格力年报,2007年至2011年,其预收账款平均两年增加一倍;应付账款也在这5年时间里翻翻。这一模式,是以最低成本向经销商与供应商融资的体现。携带着强大议价能力的基因,格力有了“骗补”最大的筹码。
格力模式是家电小企业的放大版,不同企业在回应中所称的“多报”意味着他们几乎每一年的预收账款都是低估的,上下游占款的资金链其实更大,负债率更高。
不能拿补贴当“长期饭票”
面对“骗补”一事,各家企业几乎口径一致,均将责任推卸给经销商,并称是因“经销商的疏忽而多报”。家电下乡补贴自2007年底开始实施,试问,如果是经销商的疏忽,为何每一年都是“多报”而非“少报”?
诚然,此项惠民政策早已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工具。
补贴惠民“听上去很美”,但这几年许多二、三线品牌借助补贴恢复活力,搅乱了市场竞争的秩序,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作用。
将补贴投掷于流通领域,给企业带来了靠“外因”发展的借口,而最终落在消费者口袋里的补贴也打了折扣。其中,不仅折射出对“补贴”的监管不力,更隐含着一条隐秘的利益链。
结语:到底是企业“多报”,还是政府心甘情愿地“给予”?补贴的初衷到底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还是掩盖企业业绩下滑的真相?过多的补贴,不单令企业逐渐丧失了动力,还患上了更多的“依赖症”。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A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