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当格力电器的业绩一次又一次攀上新的巅峰之时,其在企业管理及商业道德上的作为则愈发萌生受人诟病之处。
资料图
起底格力“血汗工厂”:被指克扣员工数千万奖金 8万员工被逼强买格力产品
千亿格力的光鲜一面背后,隐藏着格力野蛮克扣员工数千万奖金,涉嫌违规压榨员工的阴暗一面。这一面不为人知,却饱含来自内部员工的积怨,或是来自外界投资者的担忧。
“出口部同事被克扣600万年终奖的事情只是冰山一角,格力内部还有很多克扣员工的事例,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敢怒不敢言。”近日,珠海格力电器(行情,问诊)(30.44, 0.32, 1.06%)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一名中层管理者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而据时代周报记者独家获悉,在2012年格力董事会换届之后,格力公司领导就压住格力电器中层干部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年终奖金迟迟不发,直到2013年下半年终于发放下来了,但大多数人的奖金却被大幅缩水。
而更为严重的是,从2011年到现在,所有格力子、分公司和空调各生产基地的中层干部骨干奖金至今未发,涉及数百人员,按以往奖金标准,国内几个空调生产基地,包括凌达压缩机、凯邦电机等生产基地在内,总金额达数千万元。
而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去年,董明珠从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高调挖来了被誉为“警界新星”的原处长陈伟才,作为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总裁陈伟才,因为多次为员工争取奖金等利益,“也被董骂了许多次”。
同时,时代周报记者独家获悉的数份内部邮件也显示,格力涉嫌向员工强制摊派产品的销售任务,甚至向中层干部下达了年销售10万元的任务,占个人绩效权重10%。
日 前,格力电器披露2014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一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为20.03亿-22.70亿元,同比大增50%-70%,远超市场 预期。而根据此前的业绩快报,2013年格力实现营业总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19.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 46.53%。
格力电器不仅逆市实现了一年200亿的增量,其去年通过的2012年年度分红方案也刷新了格力历年来的分红史,更成就了企业掌舵者董明珠的创富纪录。
然而,当格力电器的业绩一次又一次攀上新的巅峰之时,其在企业管理及商业道德上的作为则愈发萌生受人诟病之处。
“格力电器2013年一举创下108亿利润的靓丽业绩,这个成就是广大干部和员工一同创造的,但员工非但没有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连应得的奖金都没有保障。不仅如此,公司还向员工强制摊派销售任务,这样的做法太失人心。”上述中层人士向记者抱怨。
被指克扣数千万奖金
2012年5月份,在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中,董明珠接棒原董事长朱江洪,成为格力电器的掌舵者,兼任董事长及总裁职位。上任后的董明珠,在各大场合都不忘将格力描述成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纵谈其人才管理观。
董 明珠曾表示:“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企业,格力电器把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把和谐的劳资关系当成核心竞争力。”在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昂的今天,格 力电器声称每年将为员工平均加薪10%,同时提供良好的晋升机制以及各种激励机制,董明珠在接受专访时提出的“要使一线员工达到一人一居室,婚后两室一厅 的住房水平”,甚至一度被传为佳话。
不过,格力总部一名中层管理者陈飞(化名)却向记者指出了另一个令人震撼的版本。
“别 的不说,董明珠上台后就压住格力电器中层干部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年终奖金不发,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终于发放下来了,但大多数人的奖金却被大 幅缩水。更惨的是,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所有子、分公司和空调各生产基地的中层干部骨干奖金至今未发,涉及数百人员,按以往奖金标准,国内几个 空调生产基地,包括凌达压缩机、凯邦电机等生产基地在内,合计总金额达数千万元。”
陈飞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格力总部下发通知,要求把 所有子、分公司的部门、分厂撤销,一律变为科室、车间,而且还要压缩干部编制,这样一来,子、分公司原来所有的部长、厂长就变成了科长,原来的科长只有变 为组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待遇,节约所谓的管理成本。由此一来,所有子、分公司只有科室没有部门,这样的架构本身就显得非常可笑,而且这不但是 否决了骨干奖金的发放,也是否决了子、分公司干部的定位”。
出口业务部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此前被曝光的2013年冷冻年的600万年终奖至今仍未有着落。
去年格力一个关注度极高的新闻,便是董明珠从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高调挖来了被誉为“警界新星”的原处长陈伟才,当时董明珠多次表示欣赏陈伟才是个“非常优秀的人。”
但今年两会期间,当被问及陈伟才的表现,董明珠的评价却显得颇为保守:“目前来说只能算是良好吧。”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董明珠一手选拨提起来的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总裁陈伟才,因为多次为员工争取奖金等利益,也被骂了许多次。
对于格力克扣数千万骨干奖金及降低子公司干部编制的信息,记者尝试联系格力官方人士进行求证采访,不过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及市场部媒介科科长蒋育新的手机均无法打通,市场部部长庞爽则表示其正在休假中,无法接受采访。
2013 年7月3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2012年度的股东分红将实现“10股派10元”的分配方案,这令格力瞬间被冠以A股市场“最慷慨”公司之头衔,刷新了 历年来的分红纪录。格力电器以总股本30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10元现金,整体分红规模超过30亿人民币。据记者了解,在此之前,格力电器年 年实现分红,其2011年的分红方案是每10股派5元,分红金额超过15亿,而据记者统计,自1998年至今,格力电器分红总数超过80亿人民币。
上 市公司的持股高管无疑成为高分红的直接获益者。董明珠凭手中所持的2114.88万股,在该次分红中收益将近2115万元。据统计,董明珠6年来仅从格力 电器获得的分红收益就超过4800万元,按今年4月15日收报30.12元/股计算,董明珠目前所持股份市值超过6.3亿元,堪称杰出管理者的创富传奇。
在陈飞看来,很多中干都是跟着格力一起成长起来的,为格力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却无缘分享企业稳健发展的丰厚硕果。
“几年来工资没怎么涨,很多人只拿着五六千块钱的月薪,不少中干生活压力非常大。”陈飞向记者谈道,“我们现在对这份职业十分犹豫,左右都不是,如果留下来,每月的薪酬回报又与付出不匹配,如果选择现在就离开,那这几年的奖金就全泡汤了。”
强制近8万员工购买产品
记 者独家获悉的一份格力内部今年2月份通知的邮件显示:“格力系统全体员工2014年度内需自主购买或推荐销售四件套公司产品任务—冰箱、净水器或空气净化 器、空气能热水器、家用空调各一台。请各位领导口头通知传达。”同时,财务部列出了公司在农行的指定账户作为“各种方式得来的推荐机款项打款户口”。
这是否意味着,格力要将全体员工都训练成推销人员,投入销售队伍?
珠海格力一名基层管理干部李丽(化名)向记者表示,格力向所有员工摊派销售任务,这对待遇不高的员工来说,自购或销售总额至少近两万的四件套犹如雪上加霜。公司去年就已经开始要求干部人员必须自购售价近两万的晶弘冰箱,还有抽湿机、净水器、热水机等产品。
记 者收到的另一份格力企管部于2013年6月份下发的通知,则给公司所有干部下达了年销售10万元的任务。干部推荐选购公司产品金额将与干部年终绩效挂钩, 占个人绩效权重10%。通知同时规定,为了公平起见,对于部分单位利用公司业务关系要求供应商、招商方等相关方购买的格力产品,不得计入干部个人名下。
“销售对象只能从亲戚、朋友、同学等入手,有的人买回来只能低价处理,有的家里甚至放了好几台冰箱等产品。让并不擅长营销,本是搞研发、质量、生产、后勤等工作的人员跑去卖空调,本身就是件可笑的事情。”李丽向记者说。
“而在2013年底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公司原本承诺的每推销一台产品提成100元的说法却不见踪影,最终没有兑现。”陈飞告诉记者。
陈 飞向记者谈到,从2012年开始,所有基层员工的年终奖分成三次发,而且有20%-50%比例是实物发放,必须使用提货卡购买本公司产品。“年前发一部分 现金,年后4月份左右再发一部分,6月份再发实物奖的原因所在,就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捆住员工到下一年,如果离职,没发的部分就等于自动放弃。”
李丽则向记者提到,今年过年之前自己收到公司发放的印着“格力特供”四个字的50斤大米,本来以为是公司发的福利,没想到最后竟在自己的工资里面扣了160多块钱。“这不是强买强卖的逻辑吗?”李丽向记者抱怨。
李丽提到的特供米,是吉林省松粮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查干湖”品牌大米。资料显示,格力集团是松粮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松粮集团的第一笔1000吨的大订单,就是格力集团拿来“特供”企业职工食堂及作为员工福利发放的。
广东瑞迪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建向记者表示,企业如果没有按照既定的薪酬机制发放奖金或扣发奖金都是违法的,如果企业擅自将年终奖变为实物发放,或者出现强买强卖的行为,都属于违反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的规定。
资料显示,格力在珠海、重庆、合肥、郑州、武汉、石家庄、芜湖等地大力扩张,投资建立了七大生产基地,目前员工总数近八万人。
格 力合肥地区员工告诉记者,此前格力一直盲目扩张,直到2012年底、2013年初的时候,很多基地生产都不饱和,人员富余的情况比较严重,当时格力进行了 大量裁员,很多人也没有拿到应得的奖金和补贴。上述员工向记者表示,自己每天工作12小时,每个月只休息两天,夏天在生产线经常要忍受高温煎熬,噪音强度 也很大,但每个月只有三千多块的工资。
格力电器在2012年8月份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曾针对“家电寒冬论”重申企业不会裁员。甚至强调,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要讲人文关怀,一个员工为企业服务了十年八年,可是企业如果一有困难就把员工裁掉,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不 过,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格力在2012年下半年曾开内部会议部署“控员提效指标完成工作”,称当前人数已达89546人,需将控员目标推进至7.8万 人。根据格力电器2012年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格力的总员工数为80189人,比同年高峰期减少近万人。
经销商屡遭霸道条款盘剥
广东云浮地区经销商张老板最近总是食不下咽,因为其打给佛山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授权拿货的格力空调批发商高达30万的货款,追回来的希望非常渺茫。
据 了解,佛山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是格力电器在佛山、肇庆、云浮地区的总代理。2012年7月份开始,佛山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授权德庆县南利电器 销售有限公司为罗定、封开、郁南、德庆等地区的指定拿货点。对接这些地区乡镇经销商的则是南利公司的业务经理康某强,对接、打款、提货等事务均由其全权负 责。
据多名经销商介绍,十多年来该地乡镇经销商都是打入佛山格力指定的经销商公司业务经理的账户,事实上,南利公司也允许经销商打款至康某强的私人账户。自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商家打款到康某强的私人账户,都是可以提到货的。
张 老板表示,自己分三次给康某强打过款,第一次是去年8月份,50万货款全部拿到货了;第二次是去年十月份,30万货款只提了12万货品,因为格力向来的规 矩是先款后货,打的款一年内都可以随时提货,所以张老板在今年1月份又打了10万货款,只不过最后这10万货款全部不见踪影。
今年2月中旬,南利公司突然发函,说康某强因私人原因与公司脱离关系,打入私人账户的钱不予认账。经销商随后追索得知,钱是被康某强卷款赌光了。
据同样被骗走近十万货款的曾先生向记者表示,云肇地区30多名乡镇经销商都被南利公司欠款,金额超过300万。不过佛山格力方面一直态度冷淡,这让这批小经销商非常无助。
16日,记者致电佛山格力的区域经理成建锋,其向记者表示:“我们的签约经销商是南利公司,与下面的分销网点没有直接的业务对接,我们一直都不允许打款给私人账户,是事发后才知此事,具体责任认定就等判决吧。”
这样的解释在曾老板看来并不满意,他认为,一直以来,格力方面都非常强势,先款后货的制度一直是说一不二没得商量,经销商的利益难以保障;同时,南利公司管理失当,负有连带责任。此外,佛山格力方面对指定经销商疏于管理,把控不严,也是这次招祸的原因。
珠三角地区某县级经销商向记者表示,自己一年要做到一百万的销售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格力公司随时可能终止与其的合作。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30万的货款,能拿到百分之六七点的返利,但返利不以现金返还,而是全部滚入货品,这样以来格力一举两得,既能绑住经销商,又能增加产品销售。
令经销商们感到奇怪的是,从过去两年开始,格力的渠道里面多了“晶弘冰箱”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兵,表面上跟格力没有任何股权联系,但格力对其的重视程度却非同一般,格力的销售渠道不仅对其大开绿色通道,甚至向渠道商强压晶弘冰箱的销售。
“格 力方面在经销商会议上对我们销售晶弘冰箱提了很高的要求,定下晶弘冰箱必须占到货款20%的比例。但实际上,晶弘冰箱卖得非常一般,质量普通,价格又比较 贵,平均要比其他的品牌每台贵200块钱左右。”上述经销商向记者说,“但不想上晶弘冰箱也没办法,格力非常强势,‘霸王条款’非常多,比如它的先款后 货、返利制度、排他协议等,做格力就不能做美的等其他品牌,我们也只能默默遵守。”
从格力电器2012年财报、2013年半年报来看,晶弘冰箱未被纳入报表体系。业界有猜测认为,晶弘冰箱的生产厂家是由格力的几家核心经销商所控股,而格力又持有这些经销商的股份,从而实现曲线生产冰箱的意图。
华中地区的一位经销商则向记者谈到,格力将售后服务的压力都转移到经销商身上来。自己曾经因为跟当地售后中心沟通更换一个普通配件,就耗上近一个月,安装、维修工作全得靠经销商自己完成。
据 上述经销商表示,在过去的十年中,格力独创的渠道模式为其创下千亿江山,但格力简直就把经销商当成了特种部队。先款后货保证现金流,返利全以货品形式,还 得强加销售任务等,厂家以为这样就能把经销商牢牢把握住,殊不知已有多少个大经销商最后不得不选择退出格力销售,或者转投美的、海尔等其他品牌空调的销 售。
格力的危险跃进
有人说,告别朱江洪的格力,越来越像一辆只踩油门不懂刹车的汽车。
你没有办法想象,为了满足5年再造一个格力的规模欲望,这个家电业的大佬能将自己的八万员工全部绑上营销的军船,作为盈利能力最强纳税金额最多的家电企业,却爆出克扣骨干年终奖的丑闻,还让共同打下千亿江山的经销商不断为其压货输血,亢奋地在创富之道上狂奔。
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大跃进”这一负面字眼。
过去的格力却并不是这样的。在家电同行一味追求规模增长的时候,格力潜心耕耘,将精力放在专业品质、核心技术以及渠道架构的打造上,成为中国最注重研发,同时也是科研实力最雄厚的家电企业。在规模上无意争春的格力,却跑出了千亿的赛果,这是企业实力厚积薄发所成就的。
然而,当美的何享健、海尔张瑞敏都早已洞悉扩张欲望的苦果,大调船头的时候,格力却正好作出相反的选择。企业内外,这些弱势的员工和经销商在某种意义上是都 被盘剥利用之后狠狠地伤害了。更令人担心的是,一旦对规模情结的渴望失去控制,这个企业很可能会作出非理性的决策,从而将自身推入危险的境地。
也许不择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确实是商业的本性,但是针对自有体系剖腹取卵式的做法却显得令人不齿。要知道,一个只为企业自身利益着想的企业不值得尊重,一个充分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高尚的。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A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