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根据这份报告,中国室内空气污染呈现出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特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我国室内空气的化学污染物、特别是甲醛和T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重。
许多乔迁新居或是新添了宝宝的家庭,都愿意掏出数千元购买一台空气净化器。这笔投资值得吗?空气净化器真能保护我们的健康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日前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国内销售的大量空气净化器很难应付“中国特色”的室内空气污染。但由于消费者对空气净化器的技术不够了解,市场正受到一定程度的误导。
这个名为《室内空气净化器技术及产业发展研究》的课题,是由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完成。院长钮晓鸣表示,政府应该组织多方力量,推进研发,完善标准,开展示范应用,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我国室内空气甲醛污染严重
根据这份报告,中国室内空气污染呈现出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特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我国室内空气的化学污染物、特别是甲醛和T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重。
该课题的相关负责人宣绍峰告诉记者,此类污染物主要来自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和家具。在欧美国家,建材、家具的释放受到严格而完备的监管,所以甲醛等污染物并不严重;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管理还很不完善,低排放的建材开发能力不足,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
虽然PM2.5因为室外大气污染而备受关注,但报告认为,甲醛、TVOCs等与癌症的相关性比PM2.5更明确。报告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示:在中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比室外空气污染多83%。
宣绍峰说,中国空气净化器产业历史并不长,真正起步始于2003年的“非典”,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特别是近两年受雾霾的影响,产业进入发展高峰。国内产品要么就是“国外血统”,要么就是大量借鉴了国外市场的经验,沿用了国外的技术路线。
宣绍峰和团队研究了许多国外品牌的空气净化器,他们发现,海外消费者购买空气净化器,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有效过滤花粉等可能引起过敏 的颗粒物。因此,国外空气净化器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品设计,都对处理甲醛、TVOCs等没有太大关注。但这类产品出现在中国的货架上时,其弱点却被成 倍放大了。
“过滤吸附”技术却卖高价
实测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宣绍峰向记者出示了去年由本市一家权威第三方机构作出的空气净化器检测对比报告。记者发现,报告涉及19款不同品牌的主流产品,单台产品的均价达到4580元。但总体上,甲醛净化效率能达到60%的只有5款,平均净化率只有46.6%。
而对PM2.5,这19款产品倒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实测发现,有17款产品的净化效率超过90%,平均值高达93.8%。
宣绍峰说,目前,绝大多数市售的空气净化器,其工作原理非常类似吸尘器,主要就是过滤吸附。这种技术比较简单,成本也不高;但面对甲醛和TVOCs,过滤、吸附就力不从心了,必须借助新一代净化技术,比如纳米材料和光触媒。
实际上,“重”PM2.5而“轻”甲醛,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产业缺乏引导、规范的必然结果——如果能够用吸尘器的技术做出空气净化器,然后再以远高于吸尘器的价格销售,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做研发呢?
强制性技术标准仍是空白
那么,究竟该靠什么来规范、引导市场?课题组认为,最需要、同时也最缺少的就是技术标准。
根据这份报告的梳理总结,直到今天,我国仍未出台任何具有强制性的空气净化器技术标准。在两个推荐标准中,都未对空气净化器处理甲 醛、TVOCs等的效果进行规范。其中一个标准虽对净化器提出了“总净化效能”的指标要求,但实际上,这个“总净化效能”仅指PM2.5等细微颗粒物。
钮晓鸣告诉记者,据测算,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潜力极大,如果比照欧美国家的普及率,或是参考国内空调的销售情况,未来几年,国内每年的净化器市场规模应该在1000亿元以上。但目前,国内厂商的研发实力比较薄弱,而且集中于低端,“去年,中国出口空气净化器900多万台,但平均单价只有50美元。”
宣绍峰说,实际上,50美元的净化器在处理空气污染的效果上,和目前市场上三四千元的产品相差无几。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少有机会了解这个市场的真实情况。
钮晓鸣理解政府在着手制定净化器标准时采取的谨慎态度。毕竟在国内,净化器产业只有10岁,还太年轻,而一个标准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敲打。但他也强调,制定标准应该加快速度。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A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