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戴森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等式:技术壁垒保质期 + 中产信仰脆弱性 + 本土化响应速度 = 高端品牌的生存周期。若持续创新乏力,戴森恐将沦为小众奢侈品牌,如同昔日的Vertu手机——技术普惠的浪潮中, 没有神话不可颠覆,没有王座永恒稳固。
2016年,戴森Supersonic吹风机以3190元的天价登陆中国,瞬间引爆消费狂潮:小红书“吃土三个月换戴森”的宣言收获百万点赞。这款搭载11万转马达的吹风机成为中产阶层身份象征,推动戴森中国营收年增244%。
2019年中国成为了戴森最大的市场——彼时,每卖出100台高端吹风机,就有30台印着戴森Logo。其在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一度占据80%的统治地位。
然而十年后的2025年,戴森的品牌光环已经逐渐暗淡:线下戴森专柜门可罗雀;今年618大促,徕芬吹风机单日销量突破5万台,戴森仅售出3200台,不足前者的7%;在高端吹风机品类中,戴森已跌出销量榜前六,线上份额从巅峰期的30%萎缩至7%。
更讽刺的是,其新款吹风机价格腰斩至1999元仍无人问津,二手市场均价跌破千元,“保值神话”彻底终结。
K型分化下,消费理性来掀桌
戴森的溃败,本质是一场中产阶层财富信仰的集体坍塌。
2023年作为转折点,中国房地产告别增长神话,房价快速回落。不少中国家庭因房产价值蒸发导致净资产缩水,消费开始趋向保守。2024年,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型城市的社零数据犹如一记警钟:2024年北京社零总额14073.6亿元,同比下降2.7%;上海17940.19亿元,同比下降3.1%。
中产消费进入“K型撕裂”的阶段:顶层消费继续追逐宝格丽酒店和高端餐饮,而普通中产转向“小额高频升级”——购买有机食品、功能性服装。而主动收缩消费的群体,恰恰是戴森的核心目标。根据电商大数据显示,戴森中国的购买者中,超过90%为较高消费水平人群,近八成居住在上海、北京、大连等一二线城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居多。
在2020年之前,戴森的目标消费人群被称为“新中产”。与其他阶层有着显著不同,他们更愿意为品牌溢价和高品质商品买单,更加追求产品品质和个性表达,消费需求相对缺乏弹性,这样就给戴森这种轻奢品定位的品牌向这一阶层的渗透创造了大好机会。然而,房地产下行叠加互联网裁员潮,唤醒新中产的危机意识,这使其主动砍掉了戴森这类“高额低频”消费。
麦肯锡2024年调研揭露了这一赤裸的现实:愿为家电溢价付费的中产比例从2021年68%骤降至19%,61%消费者将“性价比”列为首选标准。
“买戴森=交智商税”成为社交媒体共识。技术平权加速了消费者对戴森的祛魅:戴森曾以11万转马达筑起技术护城河,但这条护城河正被国产玩家填平。追觅推出15万转全球最快马达,干发速度压缩至3分半;徕芬以599元价格提供2亿负离子护发技术,噪音低至52dB。当国产以20%价格实现80%核心性能,戴森5倍溢价彻底失去支撑。
迟钝的巨人
戴森的失速,更源于其在中国市场的三重战略迷失 。
营销声量如退潮般消散。2022年后,戴森在社交媒体近乎“失声”。依托小红书、微博、抖音的社交媒体扩大声量的戴森已经失去了舆论阵地。在小红书,戴森的热门话题从“吃土三个月换戴森”转变成了“戴森平替测评大赛”。如今,戴森反而成为了平替品牌的血包。
除了戴森的主动降温之外,创新乏力也让戴森的营销失去支点。戴森研发投入三年超20亿英镑,却陷入“伪创新”陷阱:电动车项目因成本失控(单车超15万英镑)终止;空气净化耳机重达半斤被嘲“脖子上挂风扇”。
此外,对中国市场变化缺乏敏感度,使其错失了洗地机的市场机会。洗地机浪潮席卷中国家庭时,戴森直到2023年才推出首款产品,而彼时添可、追觅已占据70%市场份额。这种对中国需求的误判,让戴森在消费战场节节败退。
业内人士认为,戴森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等式:技术壁垒保质期 + 中产信仰脆弱性 + 本土化响应速度 = 高端品牌的生存周期。若持续创新乏力,戴森恐将沦为小众奢侈品牌,如同昔日的Vertu手机——技术普惠的浪潮中, 没有神话不可颠覆,没有王座永恒稳固。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